苯乙烯氯化原位接枝改性氯化聚氯乙烯的研究

   2011-05-17

334

氯化聚氯乙烯(PVC-C)是聚氯乙烯(PVC)进一步氯化反应而得到的产物,其氯含量一般在60%-68%。与PVC相比,PVC-C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热水管道、耐腐蚀流体管道及超高压电力电缆埋管等领域。但PVC-C的熔体粘度较高且加工温度与分解温度相近,加工困难,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上述缺陷,笔者采用苯乙烯(St)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对PVC-C进行改性。此法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共混改性,其特点是可以在PVC-C的分子链上接枝单体从而达到对PVC-C化学改性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共混改性PVC-C中要求的相容性、分散性等问题。如未特殊说明,本实验所得改性PVC-C的各种性能为除去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前的改性PVC-C的性能。

 

1实验部分

 

1.1原材料

PVC:SG-3,Mn=55626,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氯气: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St:分析纯,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

三盐基硫酸铝:工业级,江苏东台化工厂;

二盐基亚磷酸铝:工业级,江苏东台化工厂;

硬脂酸钙:工业级,江苏东台化工厂;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工业级,上海试剂一厂。

 

1.2主要设备

双辊开炼机:SK-160B型,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平板硫化机:XQLB-350×350型,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

拉伸测试仪:AI-7000S/M型,中国台湾省高铁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维卡软化点测试仪:GT-HV2000型,中国台湾省高铁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恒压毛细管流变仪:XYL-Ⅱ型,吉林大学科教仪器厂;

红外光谱(IR)仪:NicoletMagna-IR750型,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

 

1.3试样制备

(1)改性PVC-C及PVC-C的合成

将PVC与St按一定的比例加入(或不加St)500mL的三口烧瓶中,并加入隔离剂,加热,搅拌通入氯气,同时记录下氯化氢吸收装置中每吸收1g氯化氢所需要的时间,待反应进行到规定的氯含量时停止通入氯气,降温,抽真空以除去系统中的氯气。产物用稀碱液中和,再用蒸馏水反复洗涤至滤液呈中性,分别得到改性PVC-C和PVC-C。固体烘干、粉碎备用。

(2)试样制备

将PVC-C、改性PVC-C分别与适量的加工助剂在双辊开炼机中混炼10min,下片,混炼温度分别为170、160℃,然后利用平板硫化机模压成型为标准试样。

 

1.4性能测试及表征

拉伸性能按GB/T16421-1996测试;

维卡软化点按GB/T1633-2000测试,升温速率(5±0.5)℃/6min;

流变性能测试:将适量粉碎后的混炼样品装入已恒温的料筒内,压实后恒温5-10min,在一定负荷下,将样品从毛细管中挤出,利用电子记录仪自动记录温度与挤出速率。毛细管长径比为40,入口角度90°,剪切应力分别为183.75、196.00、208.25、220.50、232.75kPa,测试温度分别为195、200、205℃;

用IR仪表征PVC-C支链的特征官能团。

 

2结果与讨论

 

2.1St加入量对改性PVC-C性能的影响

图1(略)所示为在氯化反应温度为120℃,产物氯含量约为60%时,St加入量对改性PVC-C拉伸屈服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影响。由图1可见,当氯含量基本相同时,随氯化时St加入量的增加,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逐渐提高,当加入量为10份左右时拉伸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69MPa),当St加入量继续增加时则拉伸屈服强度降低;而在同样条件下未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最大约为59MPa。由此看出,在PVC氯化反应制备PVC-C的同时,加入适量的St单体可以提高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由图1还可以看出,改性PVC-C的维卡软化点随St加入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逐渐降低趋势,其中St加入量为5-9份时降幅较大。

 

2.2氯含量对改性PVC-C性能的影响

在氯化反应温度均为120℃,St加入量为10份条件下,氯含量对改性PVC-C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见图2(略)。由图2可以看出,改性PVC-C与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均随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氯含量下,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比PVC-C有明显提高。这是因为接枝在PVC-C分子主链上的刚性单体St会提高分子链的刚性,阻碍键长、键角的变化,而且氯含量较高时,接枝的St有可能更多地参与氯化反应,使分子间作用力提高、强度提高。

在氯化反应温度均为120℃,St加入量为10份条件下,氯含量对改性PVC-C耐热性能的影响见图3(略)。

从图3可以看出,改性PVC-C和PVC-C的维卡转化点均随着氯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相同氯含量的情况下,改性PVC-C的维卡软化点比PVC-C低。这是因为进行氯化反应时部分St接枝到PVC-C骨架上使链段的刚性增大,从而提高了拉伸屈服强度,但同时也有部分St以均聚物及加成产物的形式存在于体系中,这两种组分的存在造成改性PVC-C维卡软化点的降低。

为了提高其维卡软化点,笔者曾尝试采用马来酸酐为接枝单体对PVC-C改性,但结果表明维卡软化点虽可得到提高,但同时带来加工极其困难的问题。

 

2.3除去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前后改性PVC-C的性能比较

在PVC主链参与氯化反应的同时,加入的St一部分可能在骨架自由基的作用下与主链发生接枝反应,另一部分可能参与由氯自由基引发的聚合反应,生成以氯原子为端基的均聚物(含氯均聚物)或参加与氯气的加成反应,生成加成产物。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的存在对产物的性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验发现,当St加入量为4份,氯化反应温度为120℃,氯含量为61%左右时,在除去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之前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为54MPa,断裂伸长率为33%;在除去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后,拉伸屈服强度为63MPa,断裂伸长率为39%。

图4(略)示出除去含氯均聚物及加成产物后改性PVC-C与PVC-C的IR比较。从图4可知,617cm-1和685cm-1处的吸收峰为C-Cl的伸缩振动峰,1253cm-1处的吸收峰为C-H的弯曲振动峰,1428cm-1处的吸收峰为CH2的弯曲振动峰。在1727.20cm-1和1958.40cm-1处的两个峰为苯环上氢的面外弯曲振动峰,由此可以说明改性PVC-C的骨架上有St链节的存在。

 

2.4PVC-C改性前后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

图5(略)示出在氯化反应温度均为120℃,St加入量10份,改性PVC-C、PVC-C的氯含量分别为60%、63%条件下,PVC-C和改性PVC-C的应力-应变曲线。从图5可以看出,两者均属于韧性断裂,起始段直线的斜率基本相同,说明两者的弹性模量基本相同。但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要高于PVC-C。这表明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在PVC-C骨架上接枝St分子可增加PVC-C的刚性,因而有更高的拉伸屈服强度;当链段发生运动时PVC-C骨架上的St分子可以增加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提高断裂伸长率。另外少量的均聚物及加成产物则起到增塑剂的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2.5改性PVC-C的流变性能

图6(略)示出氯含量均为62%左右的PVC-C和改性PVC-C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由图6可知,在相同温度下改性PVC-C的表观粘度比PVC-C的下降了很多。这可能是由于PVC-C的骨架接枝St后可以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从而降低表观粘度。

从图6还可以看出,PVC-C在195℃时的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较为敏感,205℃时的表观粘度比200℃时略有增加。这可能是因为PVC-C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降解,脱氯化氢而发生交联反应,导致粘度增加。而改性PVC-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未出现升高现象。说明PVC-C骨架上接枝St后不但可以降低粘度,拓宽加工温度范围,而且可以抑制其降解、脱氯化氢。

图7(略)示出氯含量均为62%左右的PVC-C和改性PVC-C在不同温度下的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的关系曲线。根据流变方程σ=Kγn,从lgσ-lgγ直线的斜率可以得出非牛顿指数n。表1列出PVC-C与改性PVC-C在不同温度下的非牛顿指数n。

表1PVC-C与改性PVC-C在不同温度下的非牛顿指数n

温度/℃

PVC-C

改性PVC-C

195

0.3115l

0.49902

200

0.47187

0.37334

205

0.43291

0.42852

从表1可以看出,PVC-C与改性PVC-C的非牛顿指数均小于1,都属于假塑性流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随温度升高,PVC-C的非牛顿指数升高,改性PVC-C的下降。这说明温度越高,PVC-C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的敏感性下降,而改性PVC-C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的敏感性上升。这可能是由于PVC-C在较高的温度下降解、交联所引起的,而接枝St后可减少PVC-C的降解、交联。

 

3结论

(1)在氯化反应温度为120℃、产物氯含量为60%左右、St的加入量为10份时,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69MPa),较PVC-C约提高17%,但维卡软化点较PVC-C的低。

(2)PVC-C、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和维卡软化点均随氯含量增加而提高。

(3)改性PVC-C的熔体粘度较PVC-C的低,加工温度范围加宽。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