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要求油品升级大限提前1年 追加680亿投资

   2015-04-30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90

核心提示:巨大的环保压力,不仅催生出了大气国家治理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控煤)与车用油品升级

巨大的环保压力,不仅催生出了大气国家治理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控煤)与车用油品升级的进程。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全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措施,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企业技术升级。

“油品质量升级的技术改造有利于环保。有关部门要多查查那些污染偷排偷放,少对这样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一道一道设关卡!”李克强在会议上说。

会议指出,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适应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是改善环境、治理雾霾等污染、促进绿色发展、增添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消费需求。

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为完成上述任务,国内相关炼油企业将增加技改投资约680亿元,可以进一步带动装备等相关行业有效投资和生产。业内预计,该油品升级专项行动,将打开石化产业上下游千亿元的投资市场。

国五大限提前一年

行动计划设立了三大任务,力争提前完成油品质量升级任务。

一是将2016年1月起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区域,从原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市扩大到整个东部地区11省市全境;二是将全国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时间由原定的2018年1月,提前至2017年1月。三是增加高标准普通柴油供应,分别从2017年7月和2018年1月起,在全国全面供应国四、国五标准普通柴油。

实际上,中国油品升级一直在国家部署中。2014年起全国已全面执行国四汽油标准,从2015年起,柴油国四标准也覆盖全国范围。而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及江苏、广东的部分地区已提前实施国五汽油标准。

按照此前规划,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执行期限被设定在2018年1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表示,扩大提前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区域,同时还将全国执行期限提前一年,主要是因为雾霾等环境问题越发得到公众关注,社会对油品质量升级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据北京市环保局此前统计数据,北京市目前拥有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60万辆,年排放污染物70万吨左右。其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大气排放总量的86%、56%和32%。在PM2.5本地源中,机动车占据31.1%,在PM2.5本地来源中占比最大。机动车排放的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来源。

成本由企业与消费者分摊

汽车尾气的治理需要从发动机、油品和排放系统三方面同时入手。

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机动车尾气治理办法,就是从炼化企业的生产源头升级油品质量,降低硫、锰、烯烃含量。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经过测试,车辆本身不作任何改造,更换使用符合国五标准的汽柴油,尾气中的有关污染物排放也将减少10%。

为完成上述任务,国内相关炼油企业将增加技改投资约680亿元,可以进一步带动装备等相关行业有效投资和生产。

对此,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表示,加快油品升级要对炼油企业现有装置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将拉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也会带来炼油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炼油企业将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消化装置升级改造带来的成本。

华南一家炼化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炼化企业在降低硫等杂质同时也会损失辛烷值,因此企业还要通过添加剂来弥补损失。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清洁汽油添加剂包括MTBE、乙醇、烷基化汽油和异辛烷,其中异辛烷是公认最好的汽油添加剂。预计随着油品升级的加速,添加剂需求将爆炸式增长,而目前国内异辛烷产能相对较低。在我国油池中的比例仅为0.2%左右,相比发达国家的6%差距较大,预计到2017年,我国异辛烷需求缺口将在200万吨以上。而受油品升级带来的需求增加以及国际油价反弹推动,4月份至今异辛烷价格每吨已经调涨600元,幅度近10%。

关于油品升级的成本,上述华南炼化企业内部人士称,“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标题就是资源有价 环境有偿”,国家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曾公布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四、第五阶段的价格调整标准,加价标准是按照炼油企业消化一部分成本、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成本的原则确定的,企业约承担三成成本提升。

对已完成升级改造炼厂的调查表明,炼油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入少则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不同炼厂成本增加不同,很难准确核算。”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政府只能通过核算寻求相对折中的数值,并就此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摊。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