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正在聚精会神解决生产难题的何登龙。
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凭着自己的勤奋成了一名高级技师;他虽然是一名普通工人,却和专家、教授一起编写采油工的培训教材;他工作在一个小队,却攻克了许多矿、厂、油田公司的生产难题,徒弟遍及大庆油田……
何登龙,53岁,大庆油田公司采油四厂二矿五区五队高级采油技师,大庆油田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集团公司185名技能专家之一。何登龙当采油工已经35个年头,黝黑的面庞上镌刻着岁月留下的皱纹,魁梧的身材、粗大的双手让人觉得他总有使不完的劲,不大的双眼显得炯炯有神。老何说话实在,那种憨实和微微的拘谨,让人对他多了几分信赖。
何登龙是一个典型的“行者”,孜孜以求,任劳任怨。老何把忙碌的身影都留在了生产和培训的一线,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平生所学奉献给他深爱的大庆油田。
坚持35年的两个好习惯
大家对何登龙的眼神印象深刻。每当遇到生产难题,何登龙眼眸中起初会流露出一丝焦虑和不安,接着便是深深的自信,执著而坚定。他的眼神好像在告诉身边的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让我畏缩,能够阻止我前进的脚步。”
“‘大庆’这两个字代表着光荣和责任。从当工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像铁人那样,学点真本事,干出个样子来!”何登龙说。
强烈的进取心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何登龙有一个从不离身的小背包,里面任何时候都装着笔和本子。老何有个习惯,不论到哪里,只要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记录下来,回到家里认真地把记录下来的问题抄到另一个本子上,然后专心致志地钻研,并一定要把不懂变成精通。这个习惯,老何坚持了35年。
已知的范围越大,未知的边界就越大。何登龙总感觉工作中有许多问题自己不明白,未知越多,他的求知欲就越大。
晚上的时间都交给“学习”,这是何登龙的又一个习惯。街坊邻居几乎没有见过老何晚上下楼散步。什么时候邻居来串门,看见的老何都是在看书。看见这样的情景,邻居曾劝他:“一个工人还学啥呀,不如出去喝点小酒,打打麻将。”何登龙一笑了之,依然把晚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一本本文化课本和专业书籍。
夜晚,老何常常在睡梦中和白天钻研的难题“约会”。他有时因为梦中的灵感而突然醒来,马上穿上衣服到写字台前把灵感记下来,然后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此后的长夜只有书本和灯光陪伴着何登龙——外面是寂静的夜,屋里是忘却了倦意正如饥似渴求知的人。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何登龙产生了危机感。2002年夏天,50岁的何登龙对计算机还一窍不通。但渴望尽快掌握计算机的老何,不畏惧任何困难,不会汉语拼音,就对着新华字典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不会键盘操作,就照着书本,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
孩子看着他粗壮的手指在键盘上“吃力”移动的样子,心疼地劝他:“爸,别学了,你已经是高级技师了,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老伴也劝他:“都50岁的人了,哪还能跟年轻人比?”何登龙仿佛没有听见家人劝告,一心一意地在键盘上敲来敲去,常常废寝忘食。
如今,何登龙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制表、绘图、文字编辑和多媒体教学。他还在油田内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老何帮你解难题”,为油田职工提供快捷、方便的技术咨询服务。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采油技术和工艺,何登龙买来《石油地质》、《采油工程》、《石油机械》等方面的技术书籍,一点一点地“啃”。看过书后,他再到井上对号入座,了解专业生产的参数,查资料、绘曲线、搞分析,并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能够绘制全队的工艺流程图,解释地层连通图和水淹图。
何登龙还有个学习“绝招”,就是每天写工作日志,把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30多年来,他记下了100多万字的笔记,被大伙儿称为“活流程”、“活教材”。
初中毕业的何登龙在求知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走进老何的办公室,有一段话被赫然挂在他办公桌的正前方:“一个人文化基础差,但追求不能差;知识水平低,但志向不能低。只要坚持学习,就能超越自我;只要不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下面注明“何登龙座右铭”。红色的字迹非常醒目,一直激励着老何不断向前。
难不倒的“何大拿”
老何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出一把力,我出一把力,企业才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你解决一个问题,我解决一个问题,企业才不会出大问题。”质朴实在的话语道出了何登龙奉献企业的坚定信念。
起五更,爬半夜,研究难题,搞技术创新,培训一线员工,到现场实地解决问题,何登龙像一部运转飞快的机器,似乎难以停下来歇歇。
无论何时,家里的电话一响,老何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接听,因为打电话的几乎都是遇到技术难题向老何求教的同事。老何的妻子说:“老何后半夜被紧急求助电话叫醒是常事,他总是有求必应。遇到在电话里解释不清楚或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老何从不犹豫,穿上衣服就走,不论多晚,不论是三九还是三伏。”
不摆资格,不拿架子,总是冲在生产的第一线,是老何一贯的作风。1999年7月,他发现队里有些采油树阀门关不严,开关不灵活。发现问题后,他就一头扎进井组,反复进行拆卸研究。一天晚上,他骑自行车往家赶,边骑边想问题,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半天没醒过神来,浑身湿漉漉地像个泥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阀芯与阀杆连接的销子上。
何登龙就亲手加工40多个
销子,一安一个准儿,解决了困扰生产多
年的问题。这一下就直接节约材料费12
万元,还获得厂科技进步奖。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何登龙在工作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年冬天,小队抽油机井因水泥基础风化、破损,造成很多支架重心严重失衡,队里组织多次调整不见效果。何登龙顶着凛冽的寒风,仔细观察,反复琢磨,提出“抽油机底座前水泥基础加钢板”的建议,在20多口井实施后效果显著,节约费用上百万元。
“二合一”加热炉是转油站的重要生产设备,炉上20多米高的烟囱,靠三根绷绳固定,烟囱角环长时间磨损绷绳,会出现断绳、烟囱倒塌等事故,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让吊车司机用铁笼子将他提上去,观察、分析烟囱角环磨损原因。大风刮得铁笼子晃来晃去,吹得他双目红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研究、多次改进,他终于研制出“绷绳耐磨器”,使绷绳和角环的磨损程度降到最低。过去,绷绳使用寿命只有六七年,使用“绷绳耐磨器”后十几年,绷绳没有丝毫损坏。这项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
据统计,这些年来,何登龙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182个,提合理化建议95条,进行技术革新62项,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860多万元。
何登龙有一个绰号叫“何大拿”。如今,“何大拿”在大庆油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采油四厂二矿的技术工人培训,老何已经成为“总策划”、“总导演”、“总协调”。尽管工作异常繁忙,厂里的培训工作甚至其他厂请他讲课,他从来不推脱。
忙忙碌碌,加班加点。他累在身上,却乐在心中。
让更多的人成为蓝领专家
2006年11月10日,采油四厂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培训教室座无虚席,采油一线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何登龙讲解采油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教室里除了老何的讲课声和书写的沙沙声,似乎再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这样的培训授课,每个月都有10多次,听课的工人已不仅仅来自于采油四厂。如今,老何的采油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大庆采油四厂的一张“名片”。
何登龙曾说,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多年的培训和传帮带,何登龙的徒弟难以计数。在老何的精心培育下,他的许多徒弟实现了“三变”,即徒弟变师傅、没名变有名,工人变技术能手。
20世纪90年代初,何登龙发现,一些年轻工人因不懂抽油机操作规程,经常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故,他十分痛心。他想,如果有一个规范的操作程序,让大家照着做,不就可以少一些血的教训吗?
于是,从1992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着手起草《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为了使问题表述得更准确,他一遍一遍到现场观察,一遍一遍在岗位上操作、检验。编写时有疑问,他就四处奔走向专业人员请教。到1994年年底,这个标准通过了审查,成为大庆油田第一个由工人编写的操作标准。后来,经过补充完善,这个标准被收录到油田《采油采气工艺专业技术标准汇编》中。
这以后,何登龙的信心更足了,除编写一些操作标准,还参加大庆油田《抽油机维修工理论和操作技能试题集》、《集输工理论试题集》等职工技能鉴定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2年,他接受了更艰巨的任务,参与编写集团公司《抽油机安装工》、《采油工》、《注水泵工》等员工培训教材。他负责的部分占整个教程的一半,约140万字。在5个编写人员中,有3人是专家教授,1人是技术干部,只有何登龙是一线工人。
从1991年起,老何成了油田公司、厂、矿的员工培训教师。在传授技术时,他毫无保留,生怕别人掌握不好。有一次,老何在培训中发现厂里一名员工头脑反应快,悟性高,是棵好苗子,就格外用心,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开小灶”,帮助他强化训练。
2003年,二矿把筹建职工培训教室的任务交给了老何。尽管困难重重,但老何没有退缩,因为这是为了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大好事。老何不仅把自己多年修旧利废积攒下的各种工具、抽油机零部件贡献出来,还到外厂的老朋友那里搜罗废旧、淘汰的各种工具、模具。实在搜罗不到的,就买来材料,自己动手加工。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仅用8000多元就收集、组装各种设施1600件,建立可操作生产工艺模型16套,完善操作规程17项,建成采油四厂培训功能最全、培训工种最多的培训基地。而正常建这样一个培训基地,至少要投入上百万元。
培训教室建成后,何登龙先后组织员工练兵1500多人次,组织专业技术培训400多人次。二矿员工在这里集中培训后,参加厂技能大赛创出历年最好成绩,有9名员工获得厂技术能手称号。
在传授技术过程中,何登龙把他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的优良作风传给员工,许多人在他的鼓舞下走上了成才之路。这些年,何登龙先后培训员工5000多人次,有90多人被评为矿级技术能手,85人被评为厂级技术能手,其中36人荣获管理局、油田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多人在石油系统技能大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工作不停,奉献不止。
人们说,有“五种精神”在支撑着何登龙,也在鼓舞激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五种精神”是:信念坚定、事业第一的执著敬业精神;矢志不渝、终身学习的刻苦钻研精神;心系油田、善解难题的高度负责精神;传播知识、惠及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目标远大、永攀新高的奋发进取精神。
何登龙,一个把钻研技术、勤奋求知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工人;
何登龙,一个把满腔挚爱都奉献给油田、奉献给采油事业的工人;
何登龙,一个虚怀若谷、用知识的雨露滋润晚辈后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人。
——他用勤奋和执著书写着一个采油工传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