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BG合并排障 中海油评估后或表态支持

   2015-06-18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66

核心提示:6月16日,外媒报道称,中海油集团总体上支持壳牌收购其合作伙伴英国天然气集团(BG)。此前的4月8日壳牌集团

6月16日,外媒报道称,中海油集团总体上支持壳牌收购其合作伙伴英国天然气集团(BG)。此前的4月8日壳牌集团宣布,打算以700亿美元收购BG,收购完成后,新公司将缩小与世界石油“老大”埃克森美孚的距离,同时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成为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商之一。

“壳牌和BG的合并将对中国天然气,特别是LNG市场有巨大的影响。”6月17日,有中海油人士表示:“去年壳牌和BG合计输送了4500万吨液化天然气,占全球市场近20%的份额——其中BG已经定好目标,争取在201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商,因此中国,特别是中海油是壳牌BG并购案中最大的疑虑。”

据了解, 2014年中海油进口LNG量1411万吨,占全国LNG进口总量的73.6%,已经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和天津建成并投产7个大型LNG接收站。正在建设的粤东LNG、深圳LNG和广西LNG接收站预计将于今明两年相继投产。届时,中海油年总接卸LNG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到2018年,二者的液化天然气产能有望再提高2000万吨。

因此,对壳牌与BG的合并案来说,中海油的支持是重要的一环。“对于合并后的公司在中国液化天然气资源方面有多少控制权,中海油确实是有一些顾虑,我们正在考虑。”上述中海油人士说。

除了中国外,预计澳大利亚、巴西和欧盟等地的竞争监管当局都将会审查合并后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因此这个合并案将最早于2016年才能完成。

对中国的影响

壳牌和BG的合并将对中国天然气,特别是LNG市场有巨大的影响。

据了解,2014年中国LNG进口量为1989.07万吨,较2013年同期增速为10.33%;从LNG进口企业看,2014年中国LNG进口企业为中海油、中石油、九丰、中石化四家,进口量占比分别为71%、26%、1%、1%,与2013年相比中海油进口量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自2006年后,中国LNG进口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LNG进口国之一,因此壳牌BG的合并对中国影响巨大。”上述中海油人士坦言,“中海油已成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仅次于最大的LNG进口商韩国公用事业公司Kogas,因此中海油高层更是十分关注这次合并。”

他坦言,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比较低,中海油进口LNG的经营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十分关心这次合并,但是他没有透露进一步的计划。

不过近日有消息称,日本公用事业公司东京电力和中部电力计划合并,以期成立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公司,这可能会影响到中海油进口LNG的布局。

据了解,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狂跌不止,全球LNG价格应声下落,因国内能源企业大都在油价高企期间提前签署了供货协议,因此我国进口LNG价格直至去年底开始,价格才表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同一时期我国进口管道气的价格变化幅度并不明显。根据海关公布的2015年4月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进口LNG价格每吨比上月下降100美元,为424美元/吨,已经明显低于进口管道气454美元/吨的价格。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表示,LNG采取与原油挂钩的定价机制,因此其价格对国际油价的反应非常灵敏,而管道气价格受油价影响并不显著。目前进口LNG的合同签订正值前期国际油价滑坡阶段,因此近期价格才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进口LNG中价格较低的短期现货的比例有所增加,有助于进口LNG价格进一步回落。

  新壳牌的雄心

据了解,壳牌和BG将成为液化天然气行业的巨擘。假设不出售资产,二者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无可匹敌的供应合约、交易头寸、运输能力以及权益产能——分布在卡塔尔、阿曼、俄罗斯、马来西亚、文莱、澳大利亚、秘鲁,特立尼达、多巴哥及尼日利亚等多个地方。合并后公司还具备将超冷液化天然气重新转换为天然气的巨大产能。

但包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和欧盟在内的竞争监管当局都将审查新壳牌的规模和影响,并迫使这个“巨无霸”不会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伤害。中国已经开始权衡合并后新公司规模和潜在定价权的影响。

一位知情者说:“假如出现一些行为和产能方面的限制,我不会感到惊讶。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结果,比如合并后的壳牌-BG做出某种形式的保证,确保不提高中国消费者所需支付的价格。”

对此,壳牌CEO范伯登丝毫不敢大意:他已飞往中国路演该交易。壳牌表示:“这笔交易是促进竞争的。尽管我们预计相关反垄断机构和其他监管当局会照例进行彻底而专业的调查,但我们有信心这笔交易将获得必要的批准。”

7月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海博即将重返伦敦,领导壳牌BG合并工作——他曾在中国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对壳牌和BG合并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