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原油期货倒计时 引国际投资者

   2015-07-06 中华石化网华夏时报

122

核心提示:作为国内首个即将引入国际投资者的期货品种,近日原油期货部分规则再度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前,中国证监

作为国内首个即将引入国际投资者的期货品种,近日原油期货部分规则再度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前,中国证监会曾表示,将在未来的3个月左右,统筹原油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据悉,此次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考虑引入投资者的适当性制度,对原油期货的交易者在经验、市场认知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设立一定的门槛。

最后3个月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市场东移新格局逐步形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一直在积极筹备推出原油期货,以争取成为亚太区原油定价基准,并形成全球性原油期货市场。6月26日,中国证监会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原油期货进入上市前最后3个月的准备期,这意味着中国原油期货上市进入倒计时。

明富金融研究所分析师艾亚文分析,原油期货作为我国境内特定的期货品种,与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关系。

艾亚文认为,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在油价问题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参与到争夺全球原油定价权当中。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相当高,需要进口60%以上的原油来保证内需,而很多实例已经表明,中国对全球油价的影响不足,导致很多时候中国还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未来外资能够参与国内原油期货品种的交易,有望增加国内外期货价格的互动,改变原有的被动局面。虽然现在外资还不能参与国内其他期货品种交易,但原油这次的开闸有标志性意义。显然,决策者希望期货市场向有QFII的证券市场靠拢,更多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活跃期货市场的交易。”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期货品种走向国际化的舞台。我国的期货市场与国际接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目前国内的期货市场已经是拥有多种品种的衍生品市场,成熟度较高。其次,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费国、生产的主力军,显然开放更多品种,与现货衔接,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稳定。

“未来随着原油期货的顺利推出、我国期货品种的丰富以及期货市场交易的日趋完善、期权和场外交易衍生品的丰富,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会加速,预计未来还会增加黄金等贵金属期货品种。”世元金行分析师王洋对记者说。

个人投资者门槛10万元

据悉,此次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相关规则征求意见,涉及交易者适当性管理、保证金指定存管银行以及违规处理的相关细则。这是继交易规则、会员管理细则、境外特殊参与者管理细则和信息管理细则四个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后,第二批相关规则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能源中心将在我国商品期货领域首次引入期货交易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未来参与原油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将有明确的准入要求。开户机构为单位交易者申请开立能源中心交易编码时,单位交易者相关业务人员及个人交易者要具备期货基础知识,了解能源中心相关业务规则。

同时,个人交易者还要具有累计不少于10个交易日的境内期货仿真交易成交记录,且开户前一交易日日终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或者等值外币,或者已在境内期货交易场所、与中国证监会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地区)期货监管机构监管的境外期货交易场所开户的。

那么,针对即将上市的原油期货,期货公司做了哪些准备?“南华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为原油期货上市做准备。首先,对公司员工进行了大量培训,也储备了一些国际化人才以服务未来的市场。同时,在交易结算、风控、设备等软硬件方面也进行了完善和升级。”南华期货分析师袁铭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介绍。

此外,袁铭表示,从国内原油期货合约的设计来看,合约大小为100桶,远小于世界两个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WTI以及布伦特的1000桶/手的规模,主要还是从合约流动性以及交易活跃程度的方面来考虑,由于当前国内原油现货市场相对来说仍处在管制之下,原油并不能自由流动,民营企业使用进口原油的相关规定也才刚刚制定,预计原油期货上市之初,还是倾向于个人投资者参与比较多。

对此,华泰期货分析师陈静怡认为,企业法人参与套保的话,从原油的产业链来看,原油的生产、贸易、炼制等企业,以及成品油的使用,如运输行业企业,以及化工企业等都可以参与到原油期货的套保中。但是,从交易所当前的套保规定来看,主要还是限制在企业风险敞口直接是原油的企业,例如使用成品油的运输企业暂时不能申请套保资格,但是不排除后续会慢慢放开企业法人参与的限制。

另外,随着国内新兴的各种能源类(石油原油)交易所等平台的层出不断,这些交易所的会员单位作为企业和实体,加工利用和使用石油和石油提取物的生产加工企业,更需要一个可以对冲价格风险和锁定未来价格的一种手段。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