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破解新能源困局

   2015-08-21 中华石化网世纪新能源网

79

核心提示: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与国内环保压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能源局11月9日在APEC会议现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出,未来我国将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到2020年努力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2020年争取建成2亿千瓦风电装机和1亿千瓦光伏装机,实现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然而,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以及频繁遭遇国外双反调查等发展困局,因此如何破解以上瓶颈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虽然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6.0%,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石油占18.4%,下降0.4个百分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占15.6%,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总为3.6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8%,比上年增长7.6%。“十二五”规划中指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1亿吨标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在内的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20%。

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不断加速,太阳能发电领跑新能源。2013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589万千瓦,同比增长366%;风电装机容量为7652万千瓦,同比增长24.6%;核电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同比增长16.6%;水电装机容量28044万千瓦,同比增长12.4%。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困局

1、部分行业依旧产能过剩

对于光伏产业,由于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启动和海外市场的发展,光伏产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持续回暖,据统计进入工信部名单的企业利润率达到合理水平,领先企业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达到100%满产,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然而,产业过剩仍然困扰着风电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快速增长,201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6.1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45.4%,累计装机容量为91.42GW,占全球累计装机总量的28.7%,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及累计装机最多的国家。2013年,国家能源局加速调整在全国风电项目的布局,尽管“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弃风限电情况有所好转,弃风电量162.31亿千瓦时,风电设备制造业有所复苏。然而,目前国内风电仍有30%~5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80余家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上游的零部件企业都面临价格不断走低、货款拖欠严重、质量隐患频发、政策持续收紧的不利环境。对于我国风电产能过剩,一方面,由于区域电网结构限制及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国家重点培育的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普遍出现严重的弃风限电问题,导致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难以实现;其次,入网消纳仍是主要矛盾,由于风电自身具有间歇性、波动性,而目前并没有针对新能源的这种波动性特点,做出电力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上的调整,从而使得风电与供电之间的矛盾目前还无法解决;第三,风电产业发展缺乏程序规范。

2、依靠政府补贴的过度投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目前,几乎全世界各国发展新能源均要依靠国家补贴的方式,环境的倒逼使得国家要发展新能源。补贴的目的在于启动市场,尽管套取政府补贴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但这种依靠补贴吸引投资的模式仍然是中国新能源当前这个起步阶段的唯一方法。以光伏发电为例,自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7条,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被定为0.42元/千瓦时,地面电站根据所在区域不同,电价分为0.9、0.95和1.0元/千瓦时三档,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随着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地,我国光伏发电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22个主要省市区已累计并网741个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4年7月,上市公司公布的在建或拟建光伏电站项目至少10个,规模达1.1GW。同时,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也刺激了更多资金进入光伏电站领域。2013年,全国新增并网光伏发电达11.3GW,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终端市场。然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产业投资主要用于从国外引进成套的技术和装备,企业主要是利用国内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开展规模化生产,并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外销海外市场。这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产业发展的模式基本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消费市场没能有效启动。

3、市场壁垒越加坚硬,风电光伏企业频遭“双反”调查

2011年以来,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中国出口光伏企业交高昂“罚单”收场。2011年10月,美国第一次“双反”最终判决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34%至47%的关税。这一裁定,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从中国内地出口美国市场,增加30%以上的关税负担。此次“双反”导致江苏13亿美元光伏产品出口受累,占全国四成多,不少企业不得不放弃美国市场。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该案成为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桩贸易纠纷,最终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这给我国造成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和超过50万人的直接人口失业。2014年初,美国政府再次发起了针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此次调查对江苏光伏企业的影响远超2011年双反调查的13亿美元。

三、实施有效创新破解新能源困局

1、技术创新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技术创新是能源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应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技术创新速度,缩短技术升级周期。另一方面,需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为目标导向,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攻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2、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创建新能源基金,一方面可吸纳短期投资者,另一方面为民间资本和非上市公司进入新能源行业提供渠道;建立政府能源投资平台,在企业投资平台的基础上,融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国债及各种基金;积极引进外资,一方面,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外国商业银行及政府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大公司合作,争取国外公司的投资;发展互联网金融,改变新能源融资生态。

3、创新合作,实现新能源市场的“互联互通”

建立亚太区域性能源网络,拓展新能源市场。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亚太21个成员经济体拥有世界40%的人口和57%的经济总量,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引擎。近年来,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持续攀升,到2030年,亚太能源需求将占世界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因此,依靠“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与亚太经济体深入开展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协商和合作,大力推进新能源的投资和贸易,实现我国与亚太地区新能源市场的“互联互通”。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