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正在爬上平台去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郑军认为,把基础工作做好,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灵感。
“先别动,等等我!”
活儿还没干,远处传来了技术员郑军的大嗓门。对于这样的“打断”,施工人员都习惯了,都说:“等他,就能等来好点子。”
“蹭蹭蹭”,郑军熟练的爬上了十几米高的平台。
“哎呀,专家亲自动手啊?”一上来,就被涮了一句。
不过,“专家”二字却不是开玩笑,而是实至名归。郑军是齐鲁石化气体联合车间的一名设备员,有两项创新成果被冠名使用,今年八月份,他又获得“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创新人物” 荣誉称号。
“这个底座还能接着用……”郑军蹲在地上,围着出故障的电机看了又看,“把这边的螺丝先紧一下,再看看上面的变化。”一边说着,郑军从上衣兜里掏出图纸,像个裁缝一样,在机器旁边比划着,看来,一个好点子正在酝酿。
同事们都说,郑军是个“福将”,“好点子”总会经常光顾他。可郑军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点子不在办公室里,更不在会议桌上,而是在现场,只要你去,就能发现。
“应该给滤布机减负担了。”当装置关键设备滤布机频繁出故障,别人提出进行“增添部件”的传统技术改造时,郑军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非主流”想法。
他是提前做过调查和计算的,“靠水冲刷足以将滤布上的介质冲下来,大滚刷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郑军认为,再保留多余的零部件,就是“画蛇添足”,而且,多一分复杂,就多一分风险。
经过郑军别出心裁的“减负”后,滤布机的故障率大大降低。
其实,关于滤布机的问题,郑军早已经关注了。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日常巡检”记录本,哪台设备常出故障,哪里出故障,郑军心里一清二楚,他还特意给这些“爱出故障”的设备排名,那段时间,滤布机连续三个月榜上有名,郑军也就经常跑去现场多“关照”它们,时间长了,也就想出了“减负”的创新点子。
他在装置现场“跑”出来的点子,还不止如此。
近两年,郑军通过“熟知设备运行规律”提报70多项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其中有17项获得厂级优秀建议、3项获得公司优秀建议成果,创造效益340多万元。其中,沉降槽灰渣水冲法和捞渣机人字形托轨创新成果标上“郑军”的标签。
郑军不吝啬,把他的“好思路”拎出来与大家分享。
受益最大的就是他的徒弟高海松,从小高开始从事设备专业开始,郑军就给他灌输“多跑现场”的工作思路,让小伙子养成“现场问题就是创新课题”的工作习惯,逐渐地,高海松在“公司青年创新大赛上”崭露头角,并通过多项有效创新方案的提出,在2014年并评为公司“点子大王”。
不过,高海松爆料说:“这阵子,师傅也没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还向我请教英语知识……”关于这一点,郑军解释说:“好点子在现场,不过,咱也得有本事去发现,还得多学习……”(孟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