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聚烯烃产业链今年有点“冷”

   2015-09-25 中华石化网期货日报

71

核心提示:风光不再 山东聚烯烃产业渐入“寒冬”化工市场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塑料看山东,山东塑料看淄博,

风光不再 山东聚烯烃产业渐入“寒冬”

化工市场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塑料看山东,山东塑料看淄博,淄博塑料看临淄。”山东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聚烯烃相关企业,除了有投产早、规模大的本土生产企业齐鲁石化之外,相关产业在其辐射带动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淄博临淄齐鲁国际塑化城为代表的专业化塑料市场,以及以清田塑工为代表的下游生产企业,形成了“生产—贸易—消费”的全产业链布局,塑料市场的集聚优势在山东得到充分体现。

在化工行业,聚烯烃曾有着“土豪金”之称。2008年之前,煤化工料尚未出现,中石油、中石化主控国产料市场,加上当时网络还未普及,市场价格并未完全公开透明,淡旺季较为明显,上下游订单稳定,价格上涨具备持续性,整个聚烯烃行业处在“风生水起”的高盈利状态。

回忆过去生意好做的时期,临淄齐鲁国际塑化城一位贸易商感慨地说,那时的市场似乎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赚钱,生意红红火火,门前车水马龙。

然而,时过境迁,聚烯烃行业风光无限的日子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整体的落寞。在此次调研中,期货日报记者亲身感受到行业的萧条,无论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商,或是终端经销商,心态均较为悲观,整个产业链可谓“寒冬”渐近。

仅从齐鲁国际塑化城目前的经营状态来看,就能让人感受到行业“寒冬”的来临。9月原本是聚烯烃贸易旺季,但齐鲁国际塑化城一片沉寂,数百家商铺门可罗雀,乏人问津。塑化城内“此房出租”的招租启示随处可见,路两旁整齐停靠着商户的私家车,却不见货车的影子。调研团一行20多人的到来,反倒成了寂寥市场中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塑化城院内一幢7层大楼,调研团找了一圈,才发现5、6、7层分布着两三家与塑料相关的贸易公司,工作人员清闲地坐在电脑前,有的看看股票盘面,有的玩起了游戏,生意之冷清可见一斑。

当地一位对塑化城比较熟悉的期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塑化城曾是临淄聚烯烃市场红火时的一个标志,但现在偌大的市场中,只留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商户还在苦苦坚守,其他商户多已改行,生意难做已经成为当地市场的常态。

而坚守似乎也并不容易。淄博耀辉塑料有限公司是临淄地区一家塑料贸易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沙良凯告诉记者,十几年来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坚持对风险的绝对控制,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敞口最小化,在区域内做大做好做精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外围市场。但近两年市场行情变化太快,让久经市场磨炼的沙良凯也犯了难。

“行情变化太剧烈,塑料企业日子较为难过。不过,实力不强的企业还未完全被淘汰出局,加剧了各家企业的经营压力,贸易商基本没有利润可言。”沙良凯坦言,与往年相比,今年公司的销量减少了约20%,但是由于应对积极,库存较少,加上对期货工具的熟练运用,公司总体经营情况还算稳定。不过,在他看来,现在的困难也许只是一个开始,行业的“寒冬”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同样,在捷工塑料总经理黄炳琦看来,当前的贸易商大有大的苦,小有小的难。“难得的一波行情往往超不过三天,由于宏观面影响较大,甚至第二天就出现反向变化。不仅如此,季节性行情也不如以前那么明显,顶部显而易见,底部却是‘跌跌不休’。复杂多变的行情令贸易商不知所措。”黄炳琦说。

订单减少 今年旺季市场有些冷清

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市场的低迷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常的“金九银十”也难以再现。

聚烯烃行业下游市场,如农膜及塑编行业,以往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规律。通常情况下,棚膜生产每年7月开始,8月进入旺季,中秋节前后达到顶峰,此后一直生产到春节;地膜生产则从11—12月开始,年后进入旺季。

以前“金九银十”旺季行情都会如期而至,但是近几年,生产企业明显感到旺季行情越来越不明显,且时间后移,订单呈现零散化。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临淄地区农膜订单延迟20天,青州地区延迟10—15天。“往年下游经销商下订单一般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但现在往往只提前10天左右,订单总量也较去年同期减少10%—30%不等。”一家农膜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一家塑编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该企业7月订单较往年推迟了10多天,且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在数家农膜厂,调研团也没有看到往年那种车辆排队装卸货的繁忙景象,整个厂区较为冷清。

“今年农膜旺季受下游采购习惯改变的影响,推迟了10—15天。”山东欧利塑料制品厂总经理刘鹏告诉记者,目前下游经销商及农户基本采用随用随拿模式,提前囤货或提前购买情况较前几年大幅减少。

同样,在青州另一家农膜厂,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往年10月份农膜企业基本已经积累了1个月的订单,工人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生产,但截至目前,该企业仅保持七成左右的开工率。这也印证了当前生产企业利润低下、经营困难的现实。受农膜新产能不断投放及订单下滑影响,生产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利润较低。“目前低端农膜生产利润仅为200—300元/吨,利润率不足5%。”该负责人说。

今年的聚烯烃市场为何会出现“旺季不旺”现象?会不会与所谓的“大小年”有关?在调研中,市场人士也证实农膜需求确实存有年份差异,且今年正属于“小年”,不过这一因素的实际影响并不太明显。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棚膜已经可以做到使用2—3年甚至更长时间,但由于第二年棚膜的透光性会有所下降,农民一般还是会选择更换。而且农民收益越好,越倾向选购质量好、价格高的农膜。”中信期货分析师林菁称,“大小年”对于农膜市场的影响现在并不明显。

据了解,目前下游生产企业反映的农膜市场的变化,与产能相对过剩、原料价格波动频繁、资金紧张有较大关系。一方面,近几年农膜及塑编企业产能连续扩张,相较于原料贸易、终端消费而言,呈现一定程度的供应过剩。由于产能提升,订单交付时间缩短,进而使得生产旺季持续时间相应缩短。另一方面,原料价格波动频繁导致订单零散化。据林菁介绍,农膜及塑编企业对产品定价基本都采用“原料+加工费”模式,加工费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产品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取决于原料价格。“以农膜为例,对于经销商而言,受原料价格下跌影响,‘定得早、亏得多’,造成订单时间越来越靠近农膜使用时间,而且分期分批下单。”林菁说。

此外,在原料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受订单零散化、利润不佳、资金压力大的多重影响,生产企业不愿意且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备库。截至调研当周,山东地区聚烯烃市场的旺季表现仍不尽如人意,旺季的“火候”明显不足。

产能扩张 下游市场打起无序“价格战”

农膜市场“旺季不旺”,整体产能过剩是造成农膜厂“日子不好过”的主因。在此次调研中,记者发现下游农膜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较为明显。

山东欧利塑料制品厂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种高新技术农用薄膜的中小型塑料加工企业,拥有各类吹塑设备20余台,年加工能力2万余吨。与该厂规模相当的企业在当地还有四五家。整个青州市的农膜厂都集中在高柳镇,总产能约有20万吨。当地沿街两边,大大小小的农膜广告标牌随处可见,路两旁分布着好几家设备、规模、技术相差不大的农膜企业,农膜生产显而易见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以前山东农膜产量的60%出自淄博临淄地区,但近几年周边青州、临沂等地也迅速崛起了很多膜料生产企业,生产也逐步开始分散。

刘鹏向记者表示,青州地区以前并不生产农膜,近三年来随着当地农膜需求的增加,产能才集中发展起来。由于往年生产利润较好,加之设备成本低廉等,当地很多人开办了膜料生产厂。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由于农膜厂家迅速扩张,农膜经销商也受到了影响。在寿光,几家代理大品牌农膜的经销商均表示,其销量已受到附近一些新建农膜厂的冲击。

“现在周边有不少小型农膜厂,有的还是自产自用,或者销售给村里的农户使用,这就把我们的生意给抢了。”寿光市纪台镇一位农膜经销商感慨地说,近几年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都不敢囤货,空守着这么大的商铺,还不如租出去挣钱多。

由于近几年农膜产能过剩,新增农膜厂、经销商较多,市场恶性竞争也尤为严重。“现在分到各家企业的订单越来越少,市场价格战不可避免,尤其是高端膜利润较高,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刘鹏说,受资金及经济效益的限制,未来产能整体扩张速度将放缓,市场逐步向高端化产品转型,市场洗牌、淘汰落后产能不可避免。

在刘鹏看来,受中低档膜利润低影响,目前许多农膜生产厂家难以给工人发出工资,因此想转向生产利润高的高端膜,以规避低端膜的恶性竞争。“这样一来,技术不更新或者更新慢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被淘汰。”他说。

实际上,在今年经济低迷、订单总体减少的背景下,终端企业订单分化已成为市场普遍现象。“塑料行业下游过于分散,小规模的农膜生产厂家较多,利用回料或低端料生产的现象以往比较普遍,供过于求使得区域性的恶性竞争加剧,导致企业两极分化严重。”华信万达期货分析师柳姗姗表示,技术水平低的生产企业会因订单减少,而逐步面临淘汰;技术水平高的生产企业则因订单集中,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寿光纪台镇一位农膜经销商表示,农民今年没有形成集中采购,部分原因是周边塑料厂以及经销商过多,可选择性相对增加,不用着急进行提前买货。此外,农民对于农膜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棚膜偏向选择透光度高、拉伸性好的产品,对地膜的要求相对低一些,认可大品牌且销量相对较好的产品。这也说明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质量和品牌仍是最重要的。

角色转变 贸易“蓄水池”功能弱化

春江水暖鸭先知。贸易商作为产业链中对价格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市场的任何变化,无疑都会牵动他们的神经。

“这几年市场风险增加了很多,上游变化最快,下游变化最慢,夹在中间,我们很被动。”一位贸易商向记者表示,石化企业总是走在变化的最前面,令贸易商不得不及时调整策略。在他看来,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带动塑料价格变化剧烈,行情难以琢磨。

“涨快了或跌幅大了,客户都不愿意拿货,只有没货了,实在撑不住了才敢拿货。”该贸易商表示,报价高了,客户说你黑;报价低了,说你是骗子;报价正好,又说考虑考虑。贸易商在市场中始终处于被动,没有多大的价格决定权,面临的风险却很大,减少库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近几年国内聚烯烃进入去库存周期,流通环节库存逐步减少,并持续至今。”兴业期货分析师潘增恩告诉记者,整个产业链的聚烯烃库存基本集中在上游,贸易商和下游工厂都保持低库存运转,这已成为市场新常态。

在此次调研中,记者也了解到,现阶段大部分中小贸易商及下游工厂基本处于低库存状态,一般不超过常规库存的60%。虽然市场对今年中秋节前后的需求增长有一定预期,但还是没有人愿意提前备货。究其原因,这与近几年PP、PE价格持续走弱不无关系。

“行情走弱是近两年来的主基调,尤其是今年春节以来,PE、PP相关产品价格始终处于弱势格局,价格较高点下跌近30%。下游消费也始终无复苏迹象,进一步打压了贸易商对于后市的信心,使其基本无备货热情。”建信期货大宗商品部副总经理朱鸣元称,贸易商及下游工厂备货热情下降,直接导致上游石化工厂库存增加。近期国内PE、PP库存基本集中在石化工厂(国产料库存)和港口(进口料库存),且石化工厂库存在总社会库存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今年下游企业不愿意备货与价格低迷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中小贸易商及下游工厂的低库存运行局面,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在本次调研中,记者发现资金紧张是下游膜厂与中小贸易商不愿大量备货的根本原因。

就山东地区而言,目前除大型农膜厂资金较为稳定之外,中小型农膜厂或多或少存在资金偏紧的现象,塑编行业更是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

“产业链企业资金如此紧张,一方面是因为整体产能过剩,目前PE、PP下游的农膜、注塑、塑编等塑料制品均已出现供应过剩,行业利润率下降,部分企业在前期投资尚未收回的情况下便出现生产亏损,导致其资金面遭遇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恶性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通过让下游赊账拿货的方式争夺客户资源,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的紧张,而这很可能随时引发市场连锁反应。”朱鸣元说。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企业资金压力逐渐加大,目前产业链下游及中小贸易商已基本没有备库能力,此前贸易商的“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弱化,这逼迫贸易商转变角色。传统贸易商通过低价备货、高价出货获取价差收益的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当前市场要求贸易商在服务环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未来贸易商的“服务”职能是其盈利的关键。

“煤、油之争” 原有市场格局遭冲击

曾经,聚烯烃市场是石化企业生产什么贸易商就必须买什么的卖方市场,而现在,已经转变成贸易商想买什么石化企业就生产什么的买方市场。说到底,这种情况与煤化工产品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有关系。

近几年,聚烯烃产业发展迅速,新产能不断投产,特别是煤化工投产速度加快,其在改变原有市场格局的同时,也在聚烯烃产能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2010年,聚烯烃市场还是神华集团一枝独秀,然而,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已有10套煤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装置顺利投产。其中,PE产能166万吨,PP产能376万吨,煤制PE产能占比由2010年的2.8%提高至10.2%,煤制PP产能占比也由2010年的3.1%提高至17.7%。

据了解,尽管2015年煤制聚烯烃产能投放速度放缓,但仍有中煤蒙大(PE、PP各30万吨)、陕西榆林(PE、PP各30万吨)、青海盐湖(PE17万吨、PP16万吨)等项目计划投产。

为何煤化工项目这么“火”,今年煤制聚烯烃产能投放却不及预期?对此,盛永投资化工研究员高建明解释,这是随着原油市场“性子”来的。

据高建明介绍,2005年之后,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煤制聚烯烃成本优势显现。在高油价时代,以100美元/桶为例,油制PE成本在9500—10500元/吨,而煤制PE成本仅8000元/吨左右,两种不同路线的成本相差2000元/吨左右。

在利润的刺激下,煤化工项目投产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14年,煤化工总产能达到552万吨。但目前,煤化工成本优势正在慢慢被低油价削弱。

今年8月,原油价格暴跌到40美元/桶以下。当油价在50美元/桶时,油制PE成本约为6200元/吨,煤制PE成本约为6330元/吨(动力煤价格按照416元/吨计算)。

由此可见,当油价降至50美元/桶时,煤制PE的成本优势就已经荡然无存了。此外,国家对煤化工项目的环保要求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也是今年煤化工装置不能如期投产的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未来这些装置的投产,将进一步挤压传统油制聚烯烃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将打破中石化、中石油多年的垄断地位。网上竞价、B2B等模式也将对石化传统销售模式产生一定冲击。

不仅如此,煤化工及PDH装置投产也使得原有聚烯烃价格体系发生变化。“PE价格重心从去年的11000元/吨下滑至今年的9000元/吨,跌幅较大。煤化工企业逐步掌握通用料市场的定价权,传统油制聚烯烃企业则逐步往中高端专用料供应商方向发展。”美尔雅期货分析师邵帅称。

此次调研也验证了这一观点。LLDPE7042(煤化工料)的替代还在进行中,地膜基本可以直接使用煤化工料,中低端棚膜能够混用部分煤化工料,而高端棚膜仍未使用煤化工料。

在腾辉塑胶的PE、PP贸易中,煤化工产品权重逐渐加大。“煤化工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不仅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下去一批油制聚烯烃产品,而且出口后,也能在境外市场占据优势。”对于煤化工产品质量,腾辉塑胶相关负责人表示很有信心,其市场的认可度也在逐渐加强。

PP的替代在山东地区基本上已经完成。期货日报记者从山东联合包装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使用的PP拉丝料由石化料变成了煤化工料,这也体现了煤料对油料的冲击。

市场对煤制聚烯烃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来自市场内部的压力也在推动行业向高端产品升级,多个石化企业已在积极关注、开发新产品及专用料,这将拉低高端料,特别是进口高端料的利润空间。目前,油料市场中,新料与回料价差已经缩小至1000元/吨,回料基本退出市场。

叹“狼来了” 企业利用期货“亡羊补牢”

一方面,煤化工装置陆续投产,低成本通用料供应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原油价格遭“腰斩”。在供应出现盈余以及原料成本坍塌的冲击下,PE和PP价格持续下跌。市场中“狼来了”、“企业日子难过”的声音不绝于耳。

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疲软的现货需求、电商的迅猛冲击,一些思想开阔的贸易商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从“亡羊补牢”到曲突徙薪,积极寻求有效的路径,顺利搭上了期货这趟顺风车。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上,部分贸易商将期货工具作为调节库存的手段,甚至加强基本面研发,通过期现套利获得稳定利润。

“无论是压缩支出、降低成本,还是加大研发力度以增加产品附加值,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将期货市场作为采购和销售的渠道,则可以有效降低原料采购成本、锁定销售价格,从而维持稳定的利润。”国投期货分析师吴俊鹏称。

在调研过程中,期货日报记者发现,淄博地区的贸易商在运用期货市场上比较有心得。部分贸易商介入期货的时间较早,从投机到套利再到套保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下游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也有在订单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对冲的案例。

在期货试水中,沙良凯算得上淄博地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如今,其在期货市场中已是如鱼得水。

“在期货较现货大幅升水的年份,我们参与期货进行卖出保值,不仅提前锁定利润,还批量完成了石化销售任务。”沙良凯说。

据沙良凯介绍,除了尝试风险把控和期现货对冲外,他们还在考虑仓储物流和资金流的转型升级。

“期货对现货起了引领作用,对现货采购的指导意义很大。”沙良凯感慨,淡季对库存进行一定比例的套保,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风险。此外,物流和资金流的升级可以使仓库、银行和客户之间展开合作,货物质押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能帮助贸易商以抵押物的形式销售部分货物,起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但对于今年的期货市场,和多数市场人士一样,沙良凯也感到迷茫。他认为,由于炒作资金的介入,市场波动剧烈,金融属性增加,他更多是以观望的心态看待。“尤其是参与期货的现货企业越来越多,期现基差交易机会越来越少,信息透明度太高,没有了传统意义的保值机会,操作困难加大。”沙良凯坦言。

与贸易商相似的是,随着利润的下滑,下游部分农膜企业也会根据订单情况,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原料的买入套保。尽管利润不如以往,但通过期货市场,企业能够维持稳定利润,渡过眼前的难关。

由于市场形势倒逼,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实地调研情况也显示,虽然当前经济周期无法逆转,但利用好期货工具,可以让企业的利润率相对于同行更具有优势。在吴俊鹏看来,利用期货市场,与其说是企业“亡羊补牢”的手段,不如说是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不我待 产业链转型迫在眉睫

有业内人士调侃,聚烯烃产业链上的经理老板们,表面风光,其实日子很苦:吃着十块钱的炒饭,催着几十万的汇款;坐着一块钱的公交,谈着几百万的合同;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盯着成千万上亿的单子。塑料企业,就是如此任性:生意高端大气上档次,利润低调奢华接地气。微利、无利、甚至负利润时代到来,产业链转型已迫在眉睫。

当前,聚烯烃全产业链上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他们都在积极寻找最佳的转型方式。

面对来自煤化工的冲击,石化企业放弃低端料,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生产专用料,仿制进口高端料。

据了解,齐鲁石化已经可以按照客户需求定制原料,一个牌号只需300吨/月,就可以向齐鲁石化申请定制。这种方式已经在部分客户中推行,既保证了客户的稳定,又提升了利润。也有部分石化企业正在考虑放弃C4,转用C6或者C8来生产PE,以提升PE通用料的品质。

农膜企业也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加强高端产品的研发,将产品逐渐向中高端过渡。“现在,农膜产品都能满足国标的要求,区别农膜质量的重要因素落在透光性和柔软度上。对配方的研究投入、特种原料的使用等影响着农膜企业的竞争力。”邵帅称。

贸易商在加强学习和利用期货工具的同时,也在增强自身优势,增加对客户的黏性。山东地区一部分贸易企业正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有的贸易企业实行从采购、销售到仓储、物流的一体化经营;有的大型贸易企业根据下游客户需求,与石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生产专用料;有的企业以现货贸易为依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道恩集团是华北塑料贸易的龙头企业,其虽以化工原料贸易起家,但在做大做强现货贸易的同时,一直积极主动地参与期货业务。公司负责人李邦民表示,固有的贸易模式正面临冲击,他们要做的是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期货工具,逐步深入产业链上中下游,与产业内各环节深度沟通合作,完成传统贸易向贸易金融化的转型。目前,道恩集团已经发展出涵盖高分子材料、钛白粉、建筑建材贸易以及物流、旅游餐饮的综合业务。

谈及转型之路,业内人士坦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本轮转型中,石化企业如果能打破国外高端料的垄断,那么就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利润。”邵帅说。

研发实力是农膜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大企业有天然优势。行业发展可能变成大企业占据中高端市场,保持较高的利润,而中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以量制胜,服务区域市场的模式。

“贸易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的综合体,传统贸易更多地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但当前,信息公司和互联网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期货工具的出现也拓展了观察市场的角度,这对贸易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帅认为,大型贸易企业利用自身规模优势,能够较好运用期货工具,中小型贸易企业则普遍面临期货人才匮乏的困境。没有核心技术实力,单纯赌行情的贸易企业,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将被市场边缘化。

在市场人士看来,产业链各环节成功转型,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做精做深,以“我”为主,合纵连横,扩大半径。

静观其变 后市仍要看原油“脸色”

一路走来,期货日报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虽然今秋旺季姗姗来迟,商家在对待旺季行情的观点上有所差异,但农膜的刚性需求令市场各方仍心怀期待,并静观其变。

当前较为乐观的商家觉得旺季还会到来,只是时间上推迟了,相应地,旺季结束的时间也会推迟,需求上会有一次集中爆发。悲观者则认为市场淡旺季的区别已经不如往年明显,采购放量的可能性较小。

不过,所有商家在当前行情下的操作方法非常一致,即低库存、按需采购。即使传统农膜旺季来临,也没有商家敢囤积货品,10天左右的备库量成为常态。

以寿光一家贸易企业为例,往年库存一旦少于3000吨,他们就会停止卖货,而今年,某些牌号甚至允许卖到零库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导四季度聚烯烃价格走势的因素不仅有旺季效应、煤化工新装置投放情况,最为关键的是原油价格走势。

作为这两年飞速崛起的市场新竞争者,煤化工产品打破了聚烯烃原有的市场定价体系。随着煤化工生产技术的成熟,市场对于煤化工产品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

“目前,依然属于煤化工新装置投产高峰期,四季度至少有两套装置计划上马,这对于疲弱的市场来说冲击力非常大,因此市场紧盯着煤化工新增产能的一举一动。”冈地期货分析师龙潇称。

而自去年年底跳水以来,原油价格从100美元/桶上方一度跌至40美元/桶以内,波动幅度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这也是今年聚烯烃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去年,今年原油价格总体跌幅有所收窄,但重心下移的趋势未变。8月底原油价格连续三日大幅反弹出乎市场意料,市场对四季度油价运行方向的分歧加剧。”龙潇认为,就整个原油市场基本面来说,远好于3月。

而近几个月来,美国原油产量一直处于下滑态势,虽未加速,但预期正在兑现。同时,炼厂需求好于预期。除此之外,从全球市场来看,原油价格恐慌性下跌已告一段落,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基于此,原油价格在四季度或存在反弹机会,预计高度在55—60美元/桶。”龙潇表示,油价企稳反弹的预期、棚膜旺季在10月达到高峰的预期以及市场心态企稳的预期将令聚烯烃市场在四季度出现先扬后抑走势。

但他同时也认为,四季度聚烯烃总体反弹幅度不会太大,会有一个天花板效应。价格合适的话,企业会加速煤化工新装置的开车,也会出现回料反替代,进而挤压市场需求。此外,长周期来看,供大于求的格局很难逆转,价格重心逐步下移无法避免。

在业内人士看来,四季度最好的投资时点在10月,聚烯烃价格反弹之后会有沽空机会,而目前逢低做多相对来说有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谨慎选择。“PE和PP之间跨品种价差操作短期内机会不大,而长期来看,随着煤化工对PE市场冲击的加剧,二者价格会有明显的收窄。”龙潇说。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