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是一年的质量月。鞠海京在办公室闷头核对各项数据,以保证各个指标完全在质量标准之内。“柴油95%点馏出温度360摄氏度,不超过国家标准365摄氏度……”刚要顺着往下看,心头忽然一动:慢着,这5摄氏度,似乎有文章可以做——刚检修完的装置具备设备条件,刚降价的蒸汽具备经济条件,再加上跟国家标准的这一点差别,嗯……太有戏了! 齐鲁石化炼油厂第二催化车间仅这一次技术调整,年均增效益可高达1000余万元。这貌似妙手天成的事,鞠海京不是第一次做。而他从进厂的第一天,就希望自己有能力这样做。
一抽屉的“易筋经”
取热器底部进何种介质?旁边的怪阀是什么?
认准现场每个阀!
……
2003年,鞠海京在牛皮纸封面的小本上,一笔笔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提醒。十多年过去,圆珠笔记下的字体,已经开始模糊不清,但那些问号和感叹号,仍呈现出他当时的状态。这些杂乱的记录中,还时常有自我评语:“好用!”“对!”透着喜悦。
这些在现场随手记录的小本子,装了一抽屉。
再拿一本。2004年的记录仍旧是牛皮纸的小本子,在封面上板板正正描上粗粗的“易筋经”三个字,对角标注“嵩山少林寺”。这年他25岁,也是拿自己开玩笑的年龄。“想尽快在技术上实现脱胎换骨,鼓励自己积攒内力?”这么问他,他咧开嘴笑了。
2008年,鞠海京成为车间的技术组长。从在现场摸不着头绪,到专业岗位负责人,他实现了飞跃。这意味着他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看到丈夫那么忙,妻子郑娟有点埋怨:“下了班,人倒是回来了,眼神散着,吃饭也发呆,说话也听不见。你说说这哪是回家啊?心还上着班呢!”
有一次听说煤化工工艺有部分知识对催化工艺的改善有帮助,鞠海京买了书,连夜翻看。妻子说到这里有点小纠结:“300多页的一本大书呢,一夜就看完了,你说他心里有多急!再见到他心不在焉想事儿,怎么跟他发火?”
一柜子的“陈年旧账”
2014年6月,齐鲁炼油厂第二催化装置检修完毕,开工正常。这是1986年底建成投产的老装置,约一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里就有近千条管线,其中的物料易燃易爆。每次检修管线鉴定工作,虽然是常规项,但是烦琐,重要,耗时。
厂里领导表扬说这活儿干得不错,严谨仔细。这些称赞跟那些“旧账”整理出来的经验密不可分。
鞠海京从自己做管线鉴定副组长时,就想给车间每条管线留下历史痕迹。6年积累了上万份资料,攒了满满一书柜。但他觉得很值。
鞠海京的书柜里有一本1993年的车间操作规程。搬家的时候,别人觉得20年前的东西了,早就改动得面目全非,打算处理掉。
这是催化的历史,万一有用呢?他捡回来看过收好。除了车间搞节能降耗之外,还要考虑安全。其中一个渣油温度上限需要改变,但提高到多少摄氏度合适,车间对此颇有争议,一直不能实施。鞠海京记得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些物料自燃点数据,去翻自己的柜子。
渣油自燃温度230~260摄氏度!就写在捡回来的那本废弃的操作手册上。这是装置设计单位提供的原始数据。
“旧资料是有价值的。”鞠海京自信地说。一个知识点、一个数据,可能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是这些突破口有时候就藏在这些“陈年旧账”里。
可鞠海京仍旧忧心忡忡:“我真害怕自己形成了惯性思维,思维上有‘死区’。我就是特别想边边角角都能考虑到。”古人有诗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绞尽脑汁地图个心安,在一个现代工科技术人员身上竟然尽显。
也因为这样的善于积累和总结,他多次被评为公司的“点子大王”,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2014年获得了“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一份450分钟的“参谋套餐”
2013年7月深夜两点,鞠海京被床头的手机铃声吵醒——是个外地的电话。
“鞠工,我们装置停工检修,反应器开了人孔,温度还是过高,焦块着火了,现正用消防车打水降温,两小时了,温度还是直线上升。江湖救急,你有好办法没?”对方声音里的急切,在深夜里听得尤其清楚。
鞠海京说:“我们以前借用反应器顶部的防焦蒸汽盘管接消防水,从上而下喷淋降温,效果不错。你试试,接个消防水管就行。”
对方说:“哦,这么简单?太好了,这可解决大问题了。”
鞠海京理解对方半夜打电话来询问时的绝望无助。这种滋味他不止一次体会过。装置的问题千变万化,突发事件随时可能遇到。他也曾经因为技术难题辗转难眠到天亮。他说:“有时帮人就是提个醒,出个思路而已。我也得到过很多师长和同行的点拨,心里满是感激。”
一个月的手机补贴费显然不够用了。他另外办了一个手机卡,每个月450分钟的套餐,用来跟同行联系,了解信息,互为参谋。
去年的一个深夜,外加热器管束泄漏时,鞠海京马上拿出一份事故处理预案,半个小时就切除泄漏管束。同类装置因为处理不及时,曾经出现外取热器穿孔,被迫停工的情况。
鞠海京有点庆幸,这是两年前准备的事故处理预案,没想到如今居然真的用上了。
这次对事故的预判,就是跟同行数据参比,判断得出的。当时,鞠海京知道中国石化系统内所有的催化装置,他就跟30多家企业一一联系,发现其中有5家装置的外取热器跟自己的一模一样。他跟这5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联系,经过数据对比分析,他认为本装置外取热器出现泄漏的隐患是存在的,当即做好了事故预案。
说到这次事故的处理,鞠海京有一点儿开心。因为他觉得这里体现他工作的意义:要做一点事,为人为己为装置。
他愿意再努力一点。(史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