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办起的敬老院

   2015-10-14 中华石化网韩学忠

981

核心提示:10月12日,中原爱华敬老院的负责人李崇民、王珍凤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了,他们带着几位老人在院子里布置场地,

10月12日,中原爱华敬老院的负责人李崇民、王珍凤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了,他们带着几位老人在院子里布置场地,迎接中原海天艺术团敬老慰问演出。谁能想到,51岁的李崇民原是一名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普通石油职工,王珍凤则是一名已经90岁高龄的职工家属。为了让老无所依的孤寡老人能够安度晚年,2000年,他们共同投资万余元,在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附近的濮城镇租房办起免费敬老院。15年来,这座爱心敬老院陆续收养过来自河南、山东、河北、广东等地的孤寡老人70人、盲人6人。

李崇民原是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的一名采油工。2000年春天,他与厂里职工家属、时年75岁的老人王珍凤,在闲聊中说起一些孤寡老人老无所养、晚年生活很凄凉的辛酸事例。善良的他们不敢想象,倘若这些老人是自己的亲人该咋办?一番感慨之后,俩人一拍即合,商量着办一家免费敬老院。经过考察洽谈,他们将敬老院的位置选在离采油二厂生活区较近的范县濮城镇一家有8间平房的废弃工厂的院子内。

“选择在这里办敬老院,主要是出于我们自身经济能力的考虑。”李崇民说,当时,他的月收入不足千元,王珍凤每月也只有400多元的生活补贴。但同样的爱心,让俩人心甘情愿地共同投资1.5万多元,用来给免费敬老院租房、添置设施。同时,他们也制订了入院条件,即60岁以上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者,省份不限,患病者优先,但需有关部门开具的证明。

当年6月,爱华敬老院正式挂牌“开张”。可让李崇民发愁的是,敬老院虽然开张了,但很长时间都没有老人入住。于是,李崇民求助亲朋好友和同事帮忙宣传他的敬老院。在一个好心人的介绍下,来自山东莘县的翟志明老大爷到了敬老院。但是,一看敬老院的样子,翟大爷心里起了疑惑:“这样的免费敬老院能办多长时间?”他思忖再三,没有住下。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老家孤苦伶仃的生活让他决定在这里试一试。这一试,他就再也没走。作为第一位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今年96岁的翟大爷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15年。

谈及敬老院为何取名“爱华”,李崇民说:“‘爱华’,就是爱我中华的意思。爱国是一个人起码的品德,只有爱国了,才会爱家,爱他人。”到2000年年底,敬老院共接收了3位老人。对待这3位老人,李崇民和王珍凤非常细心,亲自动手给他们做饭、洗缝被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爱华敬老院的名气日益大了起来,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开始尝试着将老人送往这里。2001年上半年,又有5位老人先后住进了敬老院。

2001年年末,敬老院的入住老人增加至12人。人多了,事情也就多了。李崇民和王珍凤渐渐有些忙不过来。

为专心服务老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等日常事务,王珍凤每天步行两公里,往返采油二厂生活区和爱华敬老院两趟。而李崇民因为忙于敬老院的事,单位的事不怎么能顾得上了,他就干脆辞掉了工作,放弃了家里一切闲杂事务,专职服务老人。李崇民的妻子则给人打工挣钱,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善举。2012年,一家企业高薪聘请李崇民,但他不为所动,仍每天忙碌在服务老人的岗位上。“这十几年来,我在家里都是吃闲饭的,全靠老婆养活。”李崇民打趣说。

现在,敬老院入住了22名孤寡老人、6名盲人。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王珍凤和李崇民精心制订了每天的“健康食谱”,还会发动老人包饺子、炖排骨、炖鱼等。同时,他们购买了一台29英寸的彩电让老人们观看。贴心的服务让老人们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温暖,入住的老人也都把敬老院当成了家。今年86岁的李宝福老人,原来家在濮阳县文留镇张庄村。15年前,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人在濮城做生意。为了感恩,那人就把独居的他安置到爱华敬老院。从此,爱华敬老院就成了他的家。李宝福老人坚持每天保洁院落,每逢雨雪天,他都第一时间把路扫出来,方便大家出入。

每到周二、周四、周六上午,都有四五位老人聚在敬老院厨房里一起包饺子,他们个个精神矍铄,有说有笑。李崇民说,15年来,敬老院从来没有聘请过厨师,做饭洗碗都是老人们自己动手。爱华敬老院最大的特点就是,这里所有老人没有生病的,大家精神都很好。

96岁的翟志明老人在爱华敬老院住了15年。“住在这儿比在家里舒服,在家里没人照顾。”他说,虽然自己96岁了,但身体好,心情也好,每天还有人陪着聊天,感觉很不错。

王珍凤今年也已90岁高龄了,但她依然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她看来,老人们住在这里之所以感觉舒心,就是因为大家都将敬老院当家看,人人都是家里的成员。爱华敬老院一年的各项开支,加上地租,大概8万元。多年来,这座免费敬老院在新闻媒体、爱心人士的宣传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所以敬老院每年的开支基本上靠社会捐助来维持。李崇民说,河北大名县、山东莘县以及河南清丰县、濮阳县、中原油田等地的群众常年自发捐献面粉、大米、蔬菜等,还有一些企业自愿捐款。为了记住这些好心人,他们专门做了一个小册子,取名“功德簿”,但没有一个捐助人留下姓名,准备好的“功德簿”竟空白了8年之久。

“15年来,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和王师傅往敬老院里面垫付的钱并不多。敬老院能支撑到现在,也与社会上的‘无名敬老英雄’分不开。”李崇民坦诚地说,附近的村民听说他们办的是一个免费敬老院,不少人热情地送来吃的。为让老人晒太阳时能听到悦耳舒心的音乐,有名村民自掏腰包购买了大喇叭,每天播放老人喜欢的戏剧、相声、小品等。台前县的一名农民到敬老院参观后,发动村民为敬老院不记名捐款千余元。

“你看,你做了一点友善的行动,就会收到更多回报。我们希望能给老人们家的感受和亲人般的温暖,让老人们每天高高兴兴在一块。”李崇民说,油田三月爱心社、恩来爱心协会等爱心团体经常组织义工到爱华敬老院开展义务服务,有些志愿者还自发向敬老院捐款。15年来,爱华敬老院陆续收养过孤寡老人70人、盲人6人,19位老人在敬老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李崇明、王珍凤都像对待自家的老人一样为其送终。(韩学忠 魏麦玲)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