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变形记”

   2015-10-14 中华石化网中原石油报

27

核心提示:10月9日,笔者再次与内蒙古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HSE监督管理部综合科科长杨夕国见面时,他已回到中原倒班休息

10月9日,笔者再次与内蒙古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HSE监督管理部综合科科长杨夕国见面时,他已回到中原倒班休息。一个多月前剃光的头发,也已经长了出来。

“发型又恢复了?过几天还得剃光!”笔者和老杨一边打招呼一边打趣。“没事,剃了还会再长,只要安全上不出事,我的付出就值了。”老杨笑着说。

该指挥部今年主攻银额新区勘探,先后在巴丹吉林沙漠部署了拐参一井和芨芨海子区块二维地震采集施工等工程,在成立物探项目一线运行支持组时,老杨不辞辛苦主动担责,去了生产一线。出于工作需要,笔者也去了一趟巴丹吉林沙漠。见到老杨时,总觉得有些变化,却又不知从何提起。老杨倒是直截了当地说:“为了便于安全监管,物探项目启动之初,我在沙漠里住了七天八夜。由于缺水,为了方便打理,我干脆把头发剃个精光,为这事,我还专门给领导请示过。”

老杨为了做好这个项目的安全工作,拼劲十足。聊起这次物探项目安全管理时,平日里不善言谈的老杨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由于当前正值油市“寒冬期”,工作量递减,内蒙古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以打造完美石油工程为目标,在工作量递减的情况下,争取在石油工程市场不留下任何遗憾,对任何开工的工程做到从严管理,尤其在安全管理上严之又严。

“作为生产一线运行支持组成员,我们必须把责任心提上去。”杨夕国说。为此,项目启动后,杨夕国和李凌峰两位成员主动靠在生产一线,一个管安全一个管质量。两个人在生产一线一住就是七八天,直到运转正常了,两人才返回古日乃大营地。等到现场施工进入关键点,两人随时准备再去生产一线。

在巴丹吉林沙漠中施工,异常艰难。开工之初,杨夕国对施工现场、基础资料、临时火攻器材库等关键部位查了个遍,当场查处问题38个,责令整改完成36个,限期整改两个,交流建议28项。经现场复查,问题隐患整改率100%。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杨夕国着重加强了物探项目的危化品监管,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完善了炸药库管理制度,并增加了夜间值班人员,添加了炸药库夜间灯光照明设施,老杨的严格管理给物探施工队来了一个“下马威”。在杨夕国的要求下,地震队开工之初组织所有小队人员来了一个大集训,让熟练工现身说法,现场讲解,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一次强化培训。

由于通信不畅,生产一线人员了解总部信息全靠项目部和运行组来传达。为此,杨夕国又多了一个角色,担当起了“通信兵”。杨夕国利用巡线机会,用笔记本电脑拷贝集团公司紧急安全视频会议王玉普的讲话录像和油田相关会议录像,还及时将各种会议纪要打印出来,传达到生产一线。“这种传达方式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总部的安全要求,既给我们补充了外部信息,又上了课。”地震队主管安全副队长甘立新说。

为了保护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的生态环境,杜绝在施工中留下生产及生活垃圾,杨夕国针对现场情况制订了严格的环保制度。同时,地震队对施工打的水井,做好地理坐标和井口保护,只要牧民需要,他们随时提供免费水,为牧民解决牲畜饮水困难。“我们在野外施工,要尽可能少地破坏当地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杨夕国如是说。(中原石油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