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探花郎”——记广州石化检验中心第四化验室二站甲班分析工张淦明

   2015-10-29 中华石化网傅晓东

132

核心提示:2011年,他来到广州石化检验中心,成为了第四化验室二站甲班的一名普通分析工;2013年,因为参加工作不足三

2011年,他来到广州石化检验中心,成为了第四化验室二站甲班的一名普通分析工;2013年,因为参加工作不足三年,他与中国石化化工分析职业技能竞赛擦肩而过;2014年,因为微电影《寻找》,在榜样的身边,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2015年,在中国石化水质检验工技能竞赛中,他以26岁的年龄在所有33家单位82名选手中名列第三。一枚闪亮亮的金牌,张淦明终于成为了金榜题名的“探花郎”。

“没有2013年那次的沉淀,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张淦明显得很坦然。确实,当时作为备战团队中最年青的一员,从车间选拔到中心面试,再到封闭式集训他都全程参与,他的能力也已得到教练组的认可。只可惜,一道小小的“资历条款”,让他错过了那次竞赛。

“当时,我心里有很多话,但却不知道如何说起。我一直在问自己,究竟在坚持些什么?”在失落的瞬间,张淦明忽然被注入了一道正能量,“直到那个偶然的机会,我拿起了镜头开始拍摄《寻找》。”

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张淦明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一串平凡而又专注的身影——陈杰文、暴沛然、徐晓巍、陈伟雄……他忽然发现,自己苦苦追寻的“金牌”,或许早已挂在这些平凡普通的师傅身上——专注、朴实、周而复始。《寻找》这部用奋斗中的石化人做剧本的微电影在张淦明的悉心描绘下,在基层职工中迅速引起强烈共鸣。

“叙述他们的故事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自此,班组里多了一个更加勤奋的身影。

“今年的参赛,我想过放弃,我想过铩羽而归,但我更想再拼搏一次。”有了上次备战的经历,张淦明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理论知识要恶补。”训练期间,教练组的安排是每天早上8时到晚上10时,节假日无休。但我们看到的是备战室经常亮到11时以后的灯光。

“周一到周五,走廊人多,我们就在房间里面复习。周六、周日,我们就把桌椅搬到外面,在自然光下奋战。”教练组每天都会有专人指导。慢慢地他们发现,备战中所有出现过的小瑕疵,张淦明总是能认真反复地修正。

本次竞赛由理论考试、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酸钾吸收曲线以及滴定法测定水中钙含量三个项目组成,这意味着实操和理论缺一不可。“每天都要连续站6、7个小时做实操实验。一天下来,脚都站麻了。不过也没事,晚上回去用热水泡泡就好。”张淦明说得轻松,但一个白天毫无间隙的劳作难免让人感到困乏,尤其是晚上还要翻开书本的时候。每当精神开始不集中,他就选择绕着明珠宾馆跑上10来分钟。“夜风一吹过来,人立刻就清醒了。”他说。

“其实,我最最感谢的就是这个团队!”张淦明知道,比赛除了基本功要扎实,还离不开强大的心理素质。平时的训练里,面对教练组刻意安排的各种实操场景,他没少吃苦头。或者是因为近距离注视的评委、或者因为分析间的嘈杂,又或者因为那个偶尔闪一下的相机。教练的目的就是要克服这些偶然因素带来的骚扰!慢慢地,他开始游刃自如起来。

后来在比赛中,滴定项目称量的时候,他一不小心就让样品达到了上限,这意味着后续的结果很容易就会超差,整个项目将功亏一篑!“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要慌张,沉着地走下去!”那一刻,他的耳边就是教练丁玫反复叮嘱的话语。凭借着平日上千次的练习,他迅速对后续操作进行微调,最后在该项目取得了全场第二高的95分。

时隔两年,“探花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金牌。失之交臂,苦其心志,奋勇向前……在张淦明的身上分明有一个励志的故事,而你看到的是那份坚毅,是那份执着,还是那颗追求卓越的心呢?(傅晓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