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垄断坚冰初破 地炼产能股权换油权

   2015-11-09 中华石化网经济观察报

69

核心提示:10月14日,当装载着5.6万吨原油的“玄武湖”号从印度尼西亚缓缓停靠在山东东营港码头的那一刻,勒在亚通石

10月14日,当装载着5.6万吨原油的“玄武湖”号从印度尼西亚缓缓停靠在山东东营港码头的那一刻,勒在亚通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通石化”)脖子上的铁链终于被剪断。

“这是亚通石化在获得276万吨原油进口资质和配额后,首船自营进口的原油。”亚通石化总经理唐兴党说道,这是公司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多年以来,让地方炼厂命悬一线的就是几乎无油可炼。2000年,国家保留了山东21家地炼企业(以下简称“地炼”),总共给予配额122.2万吨。可如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山东地炼产能已高达1.3亿吨,占全国地炼产能70%。既无原油使用和进口资质,现有配额又是杯水车薪,地炼企业只好让不断上马的新装置咽下劣质的燃料油。

2015年6月以来,石油垄断体制终于坚冰初破——包括亚通石化、东明石化、利津石化和宝塔石化等7家地炼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资质。同时,汇丰石化、万达天弘化学、寿光鲁清石化、京博石化等四家也已申请、进入公示环节。截至目前,全国地炼已累计斩获4918.88万吨进口原油使用配额。

然而,获得了进口原油配额和资质的地炼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挣脱束缚

在唐兴党看来,获得原油配额和使用权,只是脖子上的铁链被剪断,身上的枷锁还没有完全去除。由于没有原油进口资质,这艘“玄武湖”号油轮仍须亚通石化委托中海油进口。“通过国有大企业代理,时间周期长、费用高,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

今年8月获得配额后,亚通石化试图挣脱另一道枷锁——申请“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而在10月22日,商务部的一纸批复终于使其获得了完全自主的进口权,亚通石化下一艘油轮将于11月中旬抵达东营港。

亚通石化全资子公司华祥石化是2000年全国保留的82家地方炼油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拥有一次加工能力300万吨/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年。

然而,2000年发改委一共给予山东21家地炼122.2万吨原有配额,平均每家只有5万吨,且15年来丝毫未增。这与企业实际产能出现了巨大的差额。

为了生存,亚通石化只好加工燃料油。所谓燃料油,说白了就是原油经过加工之后剩余的残渣。亚通石化一位技术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解释道,燃料油价格并不低,可加工成本却比原油高出50元/吨,为了减排达标企业还必须投入巨资上马环保设备。更为关键的是,燃料油炼出的成品油质量明显低于原油,这成为了困扰地炼销售的最大短板。

按每吨加工成本节省50元计算,亚通石化全年276万吨的进口原油配额就可少支出1.38亿元。而山东省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指出,如果有了原油进口配额计划,地炼购买原油时就不需要缴纳消费税,1吨原油可以节省1000元左右成本。如此算来,亚通石化又能节省27.6亿元。这也反衬出地炼原有的困境。

事实上,亚通石化只是全国地方炼厂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为了获得油权、挣脱勒在脖子上的铁链,许多地方炼厂甚至不惜“以股权换油权”,卖身求生。这也让获得其股权的中石油、中海油找到了与中石化角逐山东市场的突破口。

曾几何时,在石油版图上山东一直是中石化的地盘。地炼原油配额由中石化代发,成品油须经中石化代销,两头受制的地炼在大多数时间与中石化处于对立状态。2004年,中石化在青岛投建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却向山东省政府开出了关停10家地炼、腾出1000万吨市场的条件。消息一经透露,山东21家企业紧急联合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哭诉中石化对地方炼油“扣减原油计划”、“强行乱收费”等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2008年1月起,中海油率先吹响了进攻山东的号角。中海油首先与山东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尔后一手拿着原油一手伸向地炼换取股权,先后并购了东营石化、中海沥青以及山东海化,总计760万吨的一次加工能力,制定出地炼为基础建设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计划,以消化渤海油田的原油产能。

2010年,中石油也逐鹿山东,加入了这场能源混战。并购地炼就能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市场,中石油同样先与山东省政府达成合作,随后选择了与山东最大地炼——东明石化合资建了“日照—东明”的输油管道,向东明石化提供原油。当时中石油或将收购东明石化股权的传闻也不胫而走,目前此事尚无定论。

一时间,山东聚集了三大石油巨头和全国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地炼工厂,石油竞争格局空前白热化。这种格局的形成正是在于地炼没有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

不菲的代价

十多年以来,山东地炼不断向政府申请放开进口原油配额和资质,但每次递上申请都如泥牛入海。2013年6月郭清树到任山东省省长后,他在国务院多次会议上为山东地炼争取油权,明确提出希望先期得到2000万吨的进口配额。

此后,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政府牵头联合地炼和中石油欲成立合资公司,三方出面向国家申请原油配给的政策。

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特急文件《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着手设计地炼进口原油的分配原则和方案,其中提出要放开对山东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可该方案一出,立即遭到两大石油集团的强烈反对,迟迟未能推行。

直到2015年4月,媒体还曝出万达天弘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弘化学”)为获得一年500万吨海洋油,欲引入中海油参股40%。

终于两个月后,在各方争取下,山东唯一的地炼上市公司——东明石化率先获得了750万吨原油进口使用权。随后,亚通石化等7家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资质。

天弘化学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近期再没听说中海油参股的任何消息。

不过,地炼获得了政府给予的进口原油配额和资质,却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在《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淘汰设计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的,用油数量限额为实际淘汰装置加工能力的1倍,即原则上淘汰一吨落后产能给予一吨原油配额(跨省、未扩建等情况酌情上浮)。

为了获得油权,有的要割肉、淘汰落后,有的则须出血、收购产能来淘汰。此次,亚通石化为了获得276万吨原油配额,只好淘汰了230万吨落后产能,保留了350万吨的产能。而在淘汰产能中,有部分是华祥子公司的产能,部分是收购了山东盛凯、龙港各一套装置。而天弘化学所承诺淘汰的342万吨产能,是收购的其他地炼的落后装置。

兼并其他落后产能需要巨额资金,淘汰自身也须得地炼企业忍痛割肉。在现有已获得油权的地炼中,保留的产能与淘汰的产能约为6:4。这意味地炼要获得油权就要砍掉4成的落后产能。

金银岛能源分析师石琳琳指出,多年来地炼产能一直在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未见成效。国家要求2013年淘汰200万吨以下炼油产能,但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这一政策始终没能在地炼身上执行到位。如今,全国炼化产能严重过剩,政府选择以地炼渴求的油权换取其所希望的结果。

同时,地炼还要纳入政府监管体系,再也不能向过去一样野蛮生长。根据规定,“新增用油企业必须签订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国家炼油产业政策,未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一律不得再新建、改扩建炼油装置”。

东明石化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忠华认为,眼下成品油市场形势低迷,地炼开工率常年在30%-40%,关停部分落后产能对经营业绩影响不大。企业一直在使用中石油的进口原油,淘汰产能、争取油权是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使企业发展得到国家的认可。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接受这种换取油权的代价。一位业内不愿具名的人士心存疑虑地说道:“尽管短期看市场低迷,地炼少有扩建意愿,但长期来说企业获得了进口原油的配额和资质,会否被政府更为严格的监管和约束。

而且,地炼从海外自主进口原油存在难以掌控的市场风险。利津石化销售部部长袁崇敬指出,进口原油品质参差不齐,是否适合企业炼化装置也是一大考验。

金银岛能源分析师石琳琳表示,部分地炼企业即使获得了油权,也不一定会使用,这要看进口原油的性价比。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原油,加上运费、代理费,成本很可能会超过中海油的海洋油价;另一方面,时间周期通常也要半月以上,需要承受国际油价随时波动的风险。

根据生意社(大宗商品数据商)的检测,中化弘润从2015年7月份获得530万吨进口原油配额后,至今并未使用。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