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入夜,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岳为学习创新工作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全副武装的岳为正手持焊枪忙碌着,固定、焊接、打磨,报废的抽油杆摇身一变成为新宝贝。“试验半年多,总算没白忙活。想让笨重的油管整齐排列,以后就靠它了。”岳为笑着说,“我得为它想个好名字。”
作为该厂准备大队质量监督人员,岳为还有一个身份是油田知名的“创客”。2011年,岳为成为中原油田第一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学习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从想出新点子,到最后呈现产品,整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让人非常兴奋。”岳为这样描述自己作为“创客”的感受。
一个扶正器开启“创客”路
2001年,岳为转行来到该厂准备大队。刚来不久,就赶上大队筹建抽油杆生产线,岳为被安排负责该项目的建线及投产工作。“虽然还是个门外汉,但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岳为回忆道。
为争取早日投产,岳为说,吃住在单位是经常的事。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生产线好不容易按时完工了,但在试运行时,岳为和同事们竟然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产品。
新的困难又摆在眼前。经过仔细分析节点,岳为发现,由于引进的注塑机和用于注塑抽油杆扶正器的模具是不同厂家生产的,模具在制作时没有考虑到生产效率,冷却时间一长,就容易变形。为攻克这一难题,岳为开始自学这个对自己来说十分陌生的工种:模具铸造工。
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技术资料,到模具生产厂家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经过一番整改,岳为更换了部分配件,并对注塑腔和冷却系统进行改造,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结束了该厂一直外购抽油杆扶正器的历史。
“‘抽油杆固化扶正器模具’是我第一个申报的国家专利,也是它开启了我的‘创客’路。”岳为说。
“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就是我攻关的课题”
“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就是我攻关的课题。”这是岳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油管除垢一直困扰着生产。为提高油管的除垢质量,岳为尝试过多种方式,但都没有成功。刀具和管子内壁接触浅了,除垢效果不明显;接触深了,会划伤管子表面,造成内壁腐蚀加剧……
有一天,岳为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陪孩子玩时,他忽然灵光一闪,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抢了过来,顾不得孩子哇哇大哭,就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开始研究里面的偏心转动构造。“对于弯曲的油管,既然刀具无法固定,那就改成浮动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岳为暗自欣喜。
就这样,岳为弄坏了女儿的玩具,却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油管内壁除垢工具》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6年,在西安举办的“油井(管)技术及标准化国际研讨会”上,岳为撰写的论文《防腐蚀油管接箍的研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说句心里话,一名中专生能站到国际大会的讲台上,和国内外专家同台竞技,真是感到自豪。”岳为激动地说。
“人人都有‘创新基因’”
2011年6月,中原油田第一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学习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岳为成了其中的领头人。
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要解决双防接箍的拆卸难题。那时,岳为和同事们天天在现场办公,从使用安全、操作轻便、便于维护等角度出发,一遍遍修改技术方案。2012年初,他们一同完成了《自动拆卸双防接箍研究》创新项目,接箍单日拆卸数量提高一倍,每年可创效110万元。
岳为说:“人人都有‘创新基因’。不管是什么学历,什么职称,只要来到学习创新工作室,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创新。”
近5年,利用学习创新工作室平台,岳为的学员已经遍及中原油田和华北分公司,其中2人夺得集团公司技术比赛金奖,30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资格。
如今,工作室有擅长井下工具的王孟安、王高杰,有电工能手董明杰、周宏,有电气专家张晓健、王天勇……这里成为大家一有空就会“泡”着的地方。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完成研究课题178个,累计创效1800余万元。(曹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