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注氮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陌生。注氮队的任务就是给油井注氮气。
氮气作为惰性气体,目前在河南油田采油二厂可是宝贝,原油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每年依靠氮气实现增产原油占全厂总产量的10%以上。
今年,采油二厂压减外部工作量,注汽工程部注氮队承担的注氮任务由去年的1360万标方增加到2300万标方。
随着氮气在原油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对注氮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注氮队的队长,杨湖滨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
工作量大幅增加,人员设备没有增加,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杨湖滨是考验。
生产现场“跑断腿”
“这路上全是泥,车一动就会陷进去了,这活没法干?”
“王师傅,你先别着急,我一会儿就过去,这活不能耽误。”
11月18日23时许,已经入睡的杨湖滨接到电话。持续的阴雨造成井场道路泥泞难行,负责1200型3号注氮车转换井场搬家的王师傅向他求援。
杨湖滨挂掉电话,立即起床,穿着雨鞋,戴着头灯,驱车赶往现场。他走到车前面,借助车灯,深一脚浅一脚,走一路垫一路,指挥着冒雨车辆在狭窄而泥泞的井场道路上缓慢前行。半个小时后,车终于驶进了施工现场,此时的杨湖滨浑身上下早已经变成了泥人。
一年中,不知道多少类似的问题,杨湖滨都是二话不说,丢下电话就去现场。
注氮队有5套注氮设备,一套设备有两台车。这两台车虽然大小跟作业车差不多,但是车身重、重心高,转弯半径大,设备搬家十分困难。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采油二厂增加内部注氮工作量后,注氮队5套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转,每套设备一天搬家两次,已成为“家常便饭”。
为了保证设备顺利搬家,在搬家前,杨湖滨和队干部都会分头提前查看现场道路、井场设备摆放、井口装置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注氮施工遇到问题,他们随叫随到,确保注氮施工不受影响。
精细管理“伤透脑”
“注氮车返回油区加油,由新庄往返约为3个小时,由井楼往返时间约为2个小时,现在送油到现场,加油时间缩短至30分钟,每天提高运行7小时,折合注氮量6800标方,日均增效11968元……”看上去人高马大的杨湖滨算起账来还真有点“小家子气”。
注氮设备产出高,但同时投入也相当惊人。如何合理控制和减少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杨湖滨为此还真“伤了脑筋”。
注氮设备是注氮队的“命根子”。设备技术含量高、材料消耗大。杨湖滨多方入手,保证设备平稳运行。抓员工技术培训,保证正确操作;做好合理备料,保持连续运行;定期分析油品,实行按质保养……
杨湖滨在员工中树立“增注一方氮气就是增效”的理念,实现“人歇设备不停”,生产无缝衔接,使连续注氮运行成为“新常态”。在他倡议下,注氮队搭建起了“注氮交流群”,发动职工献计献策,集思广益。
今年来,他所带领的队伍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45条,实施项目40项,节约成本约70多万元,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安全工作“磨破嘴”
“小王快下来!”9月10日,杨湖滨到1200型2号施工现场,对正在巡检的女工小王边招手边喊道,“快把头发扎起来收到安全帽里,干咱这活必须把安全放第一位。咱们设备巡检点上有好几处旋转部位,一旦头发卷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听着杨湖滨的“唠叨”,小王羞愧的把头发整理好。
注氮车是特高压设备,每天车只要一出队,用杨湖滨的话来说,心也跟着去了。
安全工作,杨湖滨在生产例会讲,在现场施工讲,就是平常生活中说不了几句话,他就扯到安全上。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讲起安全来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成了大家心目中名符其实的“婆婆嘴”。
就这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大家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
注氮队在杨湖滨的带领下,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工作目标。(单朝玉 于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