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行业“老大哥”不走寻常路 带领行业走出低谷

   2016-01-13 中华石化网期货日报

33

核心提示:办法多、底气足、名气大、责任强……在市场人士眼中,逸盛石化被称为“宇宙第一PTA工厂”绝非浪得虚名。无

办法多、底气足、名气大、责任强……在市场人士眼中,逸盛石化被称为“宇宙第一PTA工厂”绝非浪得虚名。无论是市场中现有的多元化定价模式,还是产业链的“价格战”博弈,PTA行业发展的背后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近些年,国内PTA市场的这位“老大哥”在行业内发挥着龙头作用。新年伊始,市场对于这家PTA龙头企业有着怎样的期许?它能否继续挑起期现货市场的大梁?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探寻逸盛石化的期现货经营模式。

国内PTA行业“风起云涌”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是最近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很励志。对国内PTA行业来讲,2015年经历了“大浪淘沙”,实现了阶段性去产能,与此同时,PTA期货国际化进程启动,点亮了行业“梦想”。

众所周知,近几年国内PTA新增产能发展迅猛,目前国内每年4700万吨的总产能中,有3100万吨是近五年的新增产能。新增产能陆续投产极大地增加了PTA供应量,PTA行业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以往每吨产品盈利超千元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从“香饽饽”变“鸡肋”。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PTA行业逐步开启“寒冬模式”。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不少PTA企业出现了连续亏损。

“从2012年起,PTA行业便陷入普遍亏损(按720元/吨加工费算),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四年,平均每年生产亏损幅度在190—240元/吨之间。”中财期货分析师戚明之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部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PTA企业和装置逐渐被淘汰出市场,也有相当数量的小旧装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因效益不佳或事故等原因长期停车的PTA装置产能已经超过1400万吨,占国内现有产能的近30%。此外,有一批小装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今年计划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未来还有超过1000万吨的PTA规划产能将取消投产计划。

实际上,2015年随着国内第三和第四大PTA工厂相继因资金链断裂或意外事故阶段性退出市场,PTA与聚酯产能过剩的剪刀差逐步缩小。PTA市场经历了持续半年的去库存,阶段性地完成了去产能。

逸盛石化扮演“老大哥”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PTA产业“风起云涌”变化的背后,总少不了一家企业的身影,那便是逸盛石化。

据了解,逸盛石化是由中国化纤纺织行业排头兵——浙江恒逸集团和荣盛化纤集团共同投资、专业生产PTA产品的现代化大型民营石化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目前有宁波、大连等三个生产基地。截至2015年年底,逸盛石化的PTA年产能已经达到1350万吨,占国内PTA行业目前有效产能的近40%,占亚洲和全球PTA产能的比重分别为18%和15%,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PTA生产商。

逸盛石化的母公司也实力雄厚,两家集团各自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目前超过500亿元。“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在资金成本、融资能力、融资渠道上,逸盛石化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戚明之表示,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逸盛石化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底气十足,也正因为如此,逸盛石化在全产业链布局上展现出了自身的“霸气”。

除了产能体量在行业内占据绝对优势之外,逸盛石化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总能挺身而出扮演“老大哥”的角色。

在经历了2011—2014年的行业产能大幅扩张之后,PTA产能过剩对市场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低价无序竞争使得PTA市场一度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尴尬局面。

“为了保证行业稳健运行,2014年5月,逸盛石化联合翔鹭和恒力等国内主流PTA工厂确定了以成本定价的销售模式,并且约定各工厂的开工负荷上限来控制PTA供应过剩的局面,PTA行业在当年6月就扭亏为盈。”东吴期货分析师王广前回忆说。

2014年11月,受国际油价暴跌带动,PTA工厂再度严重亏损,逸盛石化又率先扛起停车检修“大旗”主动消化过剩库存,国内其他PTA工厂也纷纷效仿,PTA工厂不断恶化的现金流状况得以改善。去年在逸盛石化的带领下,PTA工厂又相继轮流停车检修来缓解供应过剩的局面,避免了市场再次步入无序恶性竞争的局面。

“逸盛石化每次在现货市场的大举动基本都可以得到其他PTA工厂的响应,号召力确实很强。”王广前对记者称。

适时调整PTA现货定价模式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老大哥”的一举一动无疑都牵动着PTA市场的神经。从市场挺价到定价机制的变化,逸盛石化近些年在现货市场的大动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逸盛石化在现货市场上对于PTA定价就有一系列举措。比如,最近三年,每年频繁抛出的检修计划“限产保价”、搞联盟掌握PTA货源、抛售PX船货等挺现金流的策略。

谈及逸盛石化的这一系列举措,在现货市场闯荡多年、现任玖盈投资相关负责人的吴文海认为,逸盛石化在现货市场的策略可分为两个阶段。“2015年之前是挺绝对价格,市场价格跌破心理底线,逸盛石化就通过各种办法促使价格止跌上涨;2015年以来因油价暴跌以及与同行成本竞争的需要,逸盛石化将挺价转为挺现金流,让现金流维持在自己能承受的状态。”他说,实际上,逸盛石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也是因时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挺价的过程中,PTA合约货的定价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记者了解到,随着PTA产能的逐步扩张,PTA供大于求的现象越发严重。聚酯工厂为了争取更加灵活和公平的原料定价模式,与PTA工厂合约货的签约量逐步减少,转而希望通过自己的行情研判加大在现货市场的采购量,这给PTA工厂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提高下游聚酯企业与PTA工厂的合约货签约比例,以逸盛石化为代表的PTA工厂一直想牢牢掌握现货市场的定价主导权。”王广前称,这就有了2014年5月的PTA成本定价、2015年1月的主港自提报价和11月引入的买入价和中间价的概念。

2016年逸盛石化对PTA合约结算价已经定出新的较为详尽的计算公式,引入了成本及加工费要素,显示出了其掌控定价权的意图。对此,业内褒贬不一。“对于PTA企业来讲,逸盛石化此举可以有效地稳定现货市场价格,有利于月底结算价格维持在合理价值区间,进而保证PTA企业的现金流,有利于PTA企业的稳健经营。但对于下游聚酯企业来讲,逸盛石化间接的托市行为无形中抬高了聚酯企业的生产成本。在PTA企业自身产成品库存压力较大、价格推涨乏力的背景下,对原料的挺价将侵蚀部分聚酯企业的现金流。”王广前说。

对于定价模式的变化,在第十一届深圳国际期货大会的分论坛上,逸盛石化的相关人士也做出了解释。“在供求平衡可控的市场状态下,我们企业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行业主体均能接受的价格区间。”逸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时需要一个对PTA供应格局以及现货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来对现货价格做出正确的引导,“逸盛石化报出的价格对应的加工费在目前的PTA市场中也不算高,其实也是希望和当前PTA市场去库存、去低效产能的大环境相适应”。

摸索适合企业的期货操作路径

不管怎么说,逸盛石化在PTA现货市场的“主心骨”地位不可动摇。此外,在期货市场“老大哥”同样也展现了“龙头效应”,做到了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据了解,作为最大的、有影响力的PTA生产商,逸盛石化在PTA期货上市以来,也一直在摸索适合自己的期货操作模式。

“对于逸盛石化来讲,参与期货交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间也不算太长。”逸盛石化上述负责人表示,作为民营企业,逸盛石化不可能不重视期货,既然有这个平台,就应该学习好、利用好它,为企业经营撑起“保护伞”。

自2006年12月18日上市以来,PTA期货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PTA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化纤原料市场的“晴雨表”。

逸盛石化是较早参与期货的PTA工厂之一,随着自身对期货市场内在机制和功能认识理解的加速,以及期货市场流动性的快速提升,企业开始逐步加大套期保值操作的力度,并成功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为企业的平稳经营作出了巨大贡献。随后几年,逸盛石化加大了在期货市场的投入,也尽可能多地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每年的套保量占全年产能的百分之十左右,通过期货市场操作稳定了现货经营,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PTA生产企业而言,经常会面临PTA价格下跌的风险,因此这类企业主要是卖出套保。同时,生产企业也可以在现货加工费偏低的情况下,在近月主力合约进行买入套保并交割,生产成本较高的PTA小型装置可以降低开工率,以期货交割货源补充PTA装置降负减少的货源,从而减少PTA现货的亏损。”上述负责人表示,企业介入期货的时机主要通过综合宏观、产业未来走势进行总体研判,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来确定。

除了将期货套保全面引入经营之外,逸盛石化还率先引入了点价模式。据了解,点价模式是指上游企业事先逢高卖出期货远月合约(下游聚酯生产企业逢低买入期货合约),在之后进行现货交易的时候,买卖双方以期货加升贴水的方式确定价格,当价格确定之后再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平仓操作。根据期货盘面价格推算出现货价格,如1505合约盘面价格为5200元/吨,现货参考卖家承担的利息、交割成本等费用,计算出现货价格报给客户,采购方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从期货盘面完成点价。

实际上,点价模式是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外延。“通过点价,PTA生产企业和聚酯工厂可以基于市场化程度高的期货价格来确定最终的贸易结算价。”上述负责人表示,对生产企业来讲,点价模式可以锁定其销售价格,进而锁定利润,使得其套保效果更好,基差风险被降至最低。另外,即使生产企业将定价权让给了市场,也仍能基于现货市场和自身情况,通过确定升贴水来保障自身的利益。

龙头企业能否带领行业走出低谷

作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强。最为明显的就是,近几年由于韩国等地PTA企业在亏损压力下负荷走低,我国市场中的外盘货源几乎被国内新增产量全部替代。

据华瑞信息(CCF)分析师徐婷婷介绍,2015年我国PTA(含QTA)进口总量仅在70万吨左右,国内PTA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下滑。

“国内PTA市场的变化加速了全球PTA产业的优胜劣汰。”徐婷婷表示,对国内生产厂家而言,基于生产上的竞争力优势,要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自然要先将不具备成本、地理优势的韩国等货源挤压出国内市场。不仅如此,在与原料PX供应商的ACP(亚洲合同价)谈判中,今年我国企业也展现出了很强的自信和充足的底气。

“在2013年以前,PX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从2014年起,由于亚洲地区的PX新装置不断投产,PX的紧缺程度逐渐下降,加之我国PTA行业规模不断集中,买家的话语权逐渐增强,PX的利润不断走低,买卖双方的地位也更加平等。”戚明之说。

不可否认,逸盛石化在行业中的“巨头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实至名归的。“对PTA行业来讲,需要龙头企业团结整个行业的力量。”翔鹭石化的相关人员坦言,逸盛石化有着行业“老大哥”的责任担当,在翔鹭出现事故之后,积极生产PTA帮着翔鹭交合约货,从这一点来看,团结让市场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我们期待逸盛石化的探索能带动国内PTA行业的发展,在与国外PTA工厂竞争时不再各自为战。也希望在下游聚酯企业困难的时候,逸盛石化也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上述人员表示。

当前,PTA产业已进入后产能过剩时期,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行业资源、优化配置进入攻坚阶段。对于PTA生产企业来说,发挥规模优势、利用金融工具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逸盛石化的示范效应恰恰能够在市场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经营范围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维持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进而在行业洗牌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灵活运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点价交易,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福能期货分析师魏琳表示,期待通过逸盛石化“龙头效应”的带动,我国PTA企业能走出行业发展的低谷期,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定价权以及推动PTA期货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对逸盛石化抱有一定期待的同时,也有部分市场人士提出了一些质疑。在整个行业深陷过剩泥沼以及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单独一家公司就可以挽回颓势了吗?

逸盛石化去年10月开始出手在现货市场采购,以稳定现货价格,但是在12月初原油跌破40美元/桶并开启新一轮跌势以来,逸盛石化主动放弃了挺价策略。

“虽然逸盛石化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行业过剩的背景下,难以与同属‘难兄难弟’的其他PTA生产企业形成抱团取暖、守望相助的合力,‘自我的救助和牺牲’反而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此外,原油价格的系统性下跌风险也不是逸盛所能掌控的,PX的定价权也在外部,逸盛石化所做的挺价努力,只会对市场短期内形成支撑。”中原期货分析师才亚丽感慨道。

回顾历次PTA的减产挺价,每一次都只能短暂稳定市场,失败的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联盟,逸盛石化也只能是“大而无力”。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PTA行业并不能指望逸盛石化来当“救世主”,解决办法只能是企业集体走出去,向外输送过剩产能,或者等待时间来优胜劣汰。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