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与壳牌扩大双方在大亚湾石化项目合作

   2016-01-19 中华石化网

136

核心提示:中华石化网综合消息2016-01-19讯,第一套装置已开始安装钢结构、乙烯第一台裂解炉辐射段模块吊装就位……去
 

中华石化网综合消息    2016-01-19讯,第一套装置已开始安装钢结构、乙烯第一台裂解炉辐射段模块吊装就位……去年12月22日,当记者登上化工厂前区生产指挥楼顶,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建设场景一览无余,高高扬起的塔吊,组成了一片“铁臂森林”,成群结队的工程车穿梭其中;红、白、黄组成的色块,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惠炼二期将新建15套炼油生产装置、12套化工生产装置、1套煤气化制氢联合装置以及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
  ■截至去年11月底,惠州炼化二期项目总体进度已经完成37%,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
  ■截至去年12月22日,项目累计开工149个单元,现场开工率86.7%,施工进度累计实际完成27.80%
  ■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最多时达3万人
  第一套装置已开始安装钢结构、乙烯第一台裂解炉辐射段模块吊装就位……去年12月22日,当记者登上化工厂前区生产指挥楼顶,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建设场景一览无余,高高扬起的塔吊,组成了一片“铁臂森林”,成群结队的工程车穿梭其中;红、白、黄组成的色块,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里,在2013年7月9日以前,还仅是一片黄土。两年多时间,这片453公顷的土地上,已完成208亿元的投资。施工现场已经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安全、环保、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良好。
  两巨头再度携手,谈判过程曲折
  长期“漂在海上”的中海油,一直把发展炼化产业作为“上岸”的重要一环,()在沿海特别是两洲一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布局了一些炼化企业。特别是其2005年布局的惠州炼油项目,不仅结束了中国海油“有采无炼”的历史,也是其密集布局炼化产业的第一个注脚。
  日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壳牌集团再度携手,签署《关于增进在大亚湾合作的重大条款协议》,不仅表达了双方共同应对石油行业“寒冬”的信心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携手向“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标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协议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一套乙烯裂解装置和多套下游化工装置,以及一个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装置。协议签署后,壳牌集团将参与正在建设中的惠炼二期项目,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大亚湾石化项目的合作。
  “吸引外资,可以有效降低中海油投资风险。”对于再度携手,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组总经理赵岩坦言,引进壳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提升惠州炼化项目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知道,对于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惠州足足用了18年的执着坚守,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接力,换来总投资43亿美元项目的落地。该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项目之一。
  在之前良好的合作基础之上,一切合作,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事实上并非如此。赵岩介绍,2013年,双方开始接触,谈判过程非常曲折。最终,双方按照国际惯例,问题逐个解决,矛盾逐步消融,并最终达成共识。一对老伙伴,在大亚湾这片热土上,再次走到了一起。
  再度合作有利于集约化管理
  壳牌以安全、稳定闻名于世,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也已超过一百年。中海壳牌石化联合工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大多数生产装置为国际顶尖品牌。
  中海油看中的正是壳牌的技术与管理。
  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组副总经理杨宏滨介绍,惠炼二期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大亚湾基地产业链,并将与惠炼一期形成“三大互补”和“两个一体化”,即实现原油结构互补、产品结构互补、装置结构互补和炼化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
  “与炼化一期比较起来,经过10多年实践,二期技术更为成熟、先进,经济、技术指标均优于一期。”赵岩介绍,最简单地说,当初上一期项目时,成品油质量是按照国三标准来设计的,现在则是按照国五标准来设计的。从装置设计指标来看,一期设计能耗为70.38kgEO/t,二期为59.50kgEO/t。在实际运行中,能耗还会更低一些。
  赵岩说,与壳牌的再度合作,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双方可借鉴一期95万吨乙烯项目成功合作经验,共同做大做强惠州化工基地,不断增强壳牌对华南地区乃至亚洲市场的控制力。与此同时,壳牌的先进管理模式,特别是安全、经营、市场营运等能力,可有效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最终惠州炼油2020年左右要成为4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和200万吨芳烃产能的“巨无霸”,将位于全国最大炼厂之列。
  技术换成本,吃“粗草”挤出“优质奶”
  惠州炼化是中海油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炼厂,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座集中加工海洋高酸重质原油的炼厂。
  在我市石化产业版图中,惠州炼化块头大、产值高、创新能力强、在行业内极具影响力。其“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创新及工业应用”获去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内近年来首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炼油项目。
  毫不夸张地说,惠州炼化吃进去的是“粗草”,挤出来的却是“优质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杰出表现令业界折服。
  而这一次,惠炼二期加工的是高硫中质原油。从高酸到高硫,惠州炼化坚持以技术换成本,实现差异化发展。
  ■对话赵岩
  安全环保投入占总投资12%
  作为我市重点项目之一,惠炼二期建设一直为市民所关注。其安全环保投入占比多少?
  安全环保有什么新招数?记者为此专访了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组总经理赵岩。
  记者:惠州炼化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什么新招数?
  赵岩:我们此前与惠州华达通合作,对废气二氧化碳开展循环利用,每年可将60万吨二氧化碳经过精加工,用于可口可乐、食品添加。我们还进行废水循环利用,每年可循环利用废水60万吨。
  记者:安全环保投入占总投资多少?
  赵岩:我们尤其注重安全环保,投入占总投资12%,我们选用全球最先进的工艺设备,实现污水回收利用60%以上。
  优化服务
  大亚湾:编制图谱上门精准招商
  去年12月17日上午,普莱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李臻一下车,就被大亚湾石化区映入眼帘的蓝天白云吸引了,于是拿出手机拍照。
  他此次前来,是要参加投资11.5亿元普莱克斯一体化空分项目开工仪式。“作为一个石化区,这样的景色很难得!”李臻说,“作为石化区中国海油和中海壳牌的气体主要供应商,我们目前已累计投入5000万美元,接下来的这第二次合作,将投资2亿美元用于2017年二季度投产的中海油炼化二期的气体运营,建设工期在18个月至24个月左右。”
  淘汰项目20宗涉及投资176亿
  蓝天白云,是靠什么换来的?
  “宁可不引进项目,也绝不降低标准、引进劣质项目”。这是大亚湾区发力提升项目质量的宣言。“即使要承担暂时的阵痛和代价,我们也要致力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该区主要负责人坦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亚湾对项目的准入门槛并无丝毫降低。
  “今年有投资8亿多元的项目,年产值可超过9亿元,但由于与石化产业链关联不紧,且有可能污染环境,最终未予引进。”该区招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引进优质项目,该区对项目实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今年项目否决率达40%。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大亚湾区委托全国权威专业机构编制专项招商图谱,收集、梳理、整合招商资源,瞄准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赴德国、日本、韩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上门招商,实行精准招商,引进了普莱克斯、东进世美肯、科达利等一批标准高、结构优、技术好的项目,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集群聚集发展。
  同时,成立区创新发展领导工作小组,出台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实施创新发展“七大工程”,在未来3年内投入3亿元支持企业创新,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自招商引资工作转型以来,该区共评估项目39宗,涉及投资额270.57亿元;召开项目评估会6次,达到上会标准的项目12宗,投资额115.5亿元;通过审议项目8宗,投资额53.1亿元;淘汰项目20宗,涉及投资额176.64亿元,成功推动科达利、住成、凯中等公司收购原富达金、海能、华一等公司资产,盘活工业用地20多万平方米,大步踏上“无地招商”道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优中选优走出去精准招商
  “从前是招商引资,如今是优中选优。”大亚湾区招商局负责人介绍,该区一方面“走出去”精准招商;另一方面为确保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优的好项目、大项目,制定实施投资项目评估办法及评估标准,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升招商选资质量。
  “对不符合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达不到安全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该区招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该区自2013年以来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共141宗,总投资1002.21亿元。截至去年11月全区引进项目112宗,完成招商选资合同利用资金278.7亿元,比增18.1%。
  人物故事
  蒋兴镛:当好安全生产定海神针
  “昨晚和中海油惠州炼油二期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开会到深夜。”上月23日上午8时30分,在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蒋兴镛办公室里,他一边整理着会议资料,一边一脸歉意地对记者说。对于他来说,安全技术方面的评审和协调会议,一开就开到深夜,并不是新鲜事。  “中海油惠州炼油二期的17套装置,其中9套是采用最新的脱硫装置,而乙烯生产装置和中海壳牌装置基本相同,这些足以看出中海油二期项目对清洁生产和安全环保的重视。”蒋兴镛坦言。
  见证大亚湾石化区一天天“长大”
  提及大亚湾石化产业的发展史,今年76岁的蒋兴镛颇为感慨:退休之后来到大亚湾,开启人生“第二青春”,从一片荒草地,到如今塔罐林立,他见证了大亚湾石化区一步一步朝着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迈进。2000年9月,当蒋兴镛扒开高过人头的茅草,站立在大亚湾海滨时,温润清新的海风,吹走了一路的疲倦和风尘,也吹走了他之前的忐忑。
  作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返聘专家,蒋兴镛担任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建设的中方负责人,将参与这个当时中国最大中外合资项目的工程建设。
  “刚到大亚湾时,进出还是一条土路。”蒋兴镛回忆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依然对大亚湾十分憧憬。看着在自己的指挥下一座座高塔竖起、一条条钢管连通、一个个储罐矗立,蒋兴镛在这片热土上看到了希望:“我坚信这里未来不仅仅是一座石化城,更是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坚守大亚湾婉拒外地多家企业
  正因如此,2006年,聘期已满的蒋兴镛被中海壳牌挽留时决定留下来。
  项目建设6年时间里,蒋兴镛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理念、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佩服有加,也积累了不少对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
  2012年,中海壳牌聘期即将结束,蒋兴镛婉拒了不少企业伸出的橄榄枝,也推了儿子邀他回京城享清福的请求,欣然担当起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的“苦差”。在大家眼里,他除了是一位专家和尊长外,也是一位工作起来“拼老命”的人。
  作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入园企业建设项目的评审和园区公共设施项目评审需要他把关,面对厚厚的资料,他戴着老花镜,硬是将一页页材料看完、吃透,一丝不苟地提出意见。去年9月,尽管不再领取安全生产首席顾问的津贴,但他甘愿无偿充当一根安全生产“定海神针”,驻守大亚湾。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