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定调石化产业发展原则,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基地,入选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宁波,作为沿海的炼化地标。
以到2030年每个基地基础炼能5000-6000万吨/年计算,七大基地将承载至少3.5亿吨/年的中国炼油能力,相当于目前中国沿海全部炼油能力和2030年时的70-80%。而目前粗略估计,中国沿海50余家大小炼厂中,仅不到20家为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炼厂,数目和炼油能力占比分别仅在36%和65%。
目前盛虹项目抢先一步,正在连云港徐圩布局建设1600万吨/年的炼油项目及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抢占该基地十三五的发展“指标”。除此之外,宁波、福建、漕泾等三个基地周边存量炼厂炼油能力仍算偏低,未来有较明显的“指标”空间;而曹妃甸、大连、惠州等三个基地周边的存量炼厂已经较为集中,发展的“指标”空间相对较小。
“江苏版”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了金陵石化炼油产能转移与连云港石化基地炼化项目建设联动和利益分配的设想,可以作为后续其他基地存量和增量炼厂协调过度的方案借鉴。
比如方案中提出,”分阶段对金陵石化进行炼油产能转移。“第一阶段,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关停350万吨小常减压装置等落后能力,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炼化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压减炼油能力至1000万吨左右;第二阶段,结合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和南京城市规划布局调整,适时关停。 ”
方案中提出“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搬迁的财税分配政策,……对外迁企业税收的地方留存实行迁出地与迁入地利益共享。……对置换出来的土地增值收益部分原则上要全部返还给工业企业,用于搬迁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也颇有新意。
附:
江苏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江苏省石化产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未来10~15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由“石化大省”向“石化强省”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而随着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日益凸显的产业布局合理性、资源环境约束性、安全环保与社会性风险隐患并存等问题,亟需在优化调整中有效化解。
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主体战略,深入落实全省“七大发展战略”,依据国家发布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关于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及《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特组织编制《江苏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旨在进一步明确江苏石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优化调整全省石化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导向。规划期2016~2030年。
一、科学规划布局的必要性
石化产业提供着工业经济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基础原材料和生产生活资料,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以大规模炼油、乙烯、芳烃为龙头的现代石化工业体系,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共生关联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我省石化产业既是工业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也需要更高层次的优化完善。
(一)我省石化产业体系完整,在全国、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4年,全省4139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主营收1.8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13.73%,较2010年提升1.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13.9%,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位。实现利润1034.5亿元,占全省工业经济的11.7%,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的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达30%以上。在11个石化分行业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涂料、合成树脂及其共聚物制造业等4个行业列全国首位,另有2个行业居全国第二;在44类子行业中,我省分别有11个子行业居全国第一,有12个子行业居全国第二。
(二)沿江石化产业领先发展,但部分地区安全环保与社会稳定风险集聚。
当前,江苏石化产业区域发展仍以沿江为主。2014年,苏南沿江五市石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50%,苏中地区在沿江开发战略引导下,扬州化学工业园、南通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泰州化工产业带等初具规模。沿江八市人口密度高达847人/平方公里,是全国的7.7倍,而沿江两岸800公里岸线,集中了大量的化工企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饱和,给长江航运带来较大的运输压力和风险,也给沿江城市带来了较大安全环保和社会维稳压力。一些地区化工产业与城市发展开始由共生走向互斥。推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石化产业加快了向沿海化工园区转移集聚的步伐,但缺乏龙头型炼化项目带动,基础原料供给受限,沿海石化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三)石化产业园区化格局逐步形成,但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006年以来,全省持续实施三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累计关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较严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化工生产企业7237家,提高了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水平。全省已建成化工产业园区(集中区)63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7家进入全国化工园区20强。2014年,化工园区实现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达50%左右,为优化行业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各化工园区不同类型企业混杂布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区内物料、能量等资源共享、共生发展,不仅无法发挥园区循环经济优势,甚至可能引发更多安全环境风险等问题。有的园区选址不合理,发展空间受限,面临二次搬迁的窘境。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化工园区,存在安全环保隐患。
(四)石化产业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
“十二五”以来,全省积极推动石化行业转变方式、优化布局、提质增效、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上下游一体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并在建设大型输油管道等能源配套设施、优化资源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石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全行业综合竞争实力与国际石化产业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原料供给与生产保障、产业集群与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基础产品与精细专用品分工协作、产品高端化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改进升级空间;二是各地区特别是沿江地区的能耗、环境容量、建设用地等约束性指标存在严重瓶颈,在用地用工、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新发展地区在原料资源保障、专业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对实现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定制约。
二、石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产业竞争日趋国际化和多元化
目前,我国大宗石化产品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除成品油外的石化产品市场均与国际接轨,石化产业市场竞争进入全面国际化、多元化阶段。资源与能源是石化工业竞争的先决条件,中东、北美发挥油气资源丰富廉价优势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区域性供需平衡是石化工业形成产业集群必要前提,发达国家立足大型石化基地和园区,运用完备的信用契约和政策机制,形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物流通道、系统的产品供应链和科学的区域性产品原料供需关系。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加快塑造满足国内需求,富有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石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
(二)石化工业仍是各地重点发展产业
石化工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巨大、关联性较强,“十二五”期间,我国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近30个省市区均将石化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生物与新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利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石化工业发展,国内大型炼化项目规划建设规模空前。
(三)新技术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石化工业高度重视产业向清洁化和高效化方向转变,日益重视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实现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全过程的清洁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新材料、化学工程新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推动石化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实现石化工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产业一体化和集群化程度将成为主流
大型化、规模化和集群化是全球炼油和石化装置发展必然趋势。我国石化工业长期存在布局分散、安全环保压力大、中间产品物流成本高、资源及能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园区化发展的道路,走产业集群化道路、走海内外石化工业深度合作的道路。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多行业联合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综合来看,面对新形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石化产业,对于从源头破解石化产业邻避困境,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安全、高效发展,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布局导向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石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主体战略,和新一轮石化产业布局规划的叠加机遇,大力推进江苏石化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全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示范。坚持“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总量、突出特色”导向,实施做大做强沿海、调优调绿沿江的江海联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省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绿色、安全、高效发展,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优化协调发展。抓住国家重新规划全国石化布局和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压缩苏南石化产业规模,优化苏中石化产业结构,加快苏北临海石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2、坚持绿色安全优先导向。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物流、产业基础等条件,梳理和明确各地区石化产业定位与布局要求,促进不符合地区主体功能定位的部分石化企业跨区域转移。
3、坚持增量存量联动调整。充分考虑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对原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将新建石化产业基地与石化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新增先进清洁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密切联动,科学有序推动调整,尽量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不利影响。
4、坚持市场政府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规划导向、政策激励,引导资金、资源向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推动兼并重组,努力解决制约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的深层次问题。
(三)总体思路
未来15年,全面实现江苏石化产业布局集约化、产业集群化、产品高值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完成向石化强省转型。重点打造沿海石化工业带,优化调整沿江石化工业带。基本建成连云港徐圩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完成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形成“两带两极”产业空间格局。
主要目标:
——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地区特色更加清晰。江苏沿海地区打造若干临港大型绿色化工基地,以外进油气资源为主要原料,形成包括清洁油品、基础化学品、三大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链群。苏南及沿江地区转型打造特色高端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一批以高性能合成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学品、新医药等为特色的专业园区。苏北内陆地区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形成若干深度加工利用专业园区。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专业化园区规范运行。原则上不再新设立化工园区,并尽可能压减现有化工园区数量。到2030年,化工园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石化工业比重达到90%以上,年主营收入5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超过2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5%,建成10至12个大型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盐化工、生物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
——绿色化工深入推进,产城人居和谐共处。全面提升化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现生产智能化、产品差别化、工艺绿色化、过程低碳化。城区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或搬迁,化工园区与城市功能布局相互协调。石化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5年基础上降低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物排放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2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5%以上。
四、布局方案和重点任务
按照“两带两极”的总体空间布局,积极构建沿海、沿江两大石化工业带,并赋予其不同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家规划布局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推进南京老石化基地调整改造,带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各地区石化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建设一批管理专业、特色鲜明、产品高端的新型化工园区。统筹建设石化基础原料资源和能源保障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安全发展机制。
(一)做大做强沿海石化产业带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港口良好运输条件、丰富土地资源和相对宽松环境容量,以进口石油和其它化工原料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盐化工等基础化工产业。加快推进国家规划沿海重大石化项目、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形成炼油、烯烃、芳烃及衍生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沿海石化工业带要积极承接省内外技术水平先进的石化产业转移,在保障成品油和基础化工原料供应的同时,适当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配套原材料。
按照国家规划布局,连云港徐圩新区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资源高度集约,管理专业高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盐城、南通等地应立足既有化工园区和产业基础,加快本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以承接江苏沿江及国内外石化产业转移为主线,通过多元化原料路线,重点发展精细及专用化学品、化工中间体、工程塑料、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以及其它功能性新材料,适当发展生物化工。沿海各化工区要确保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综合能耗和水耗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沿海石化工业带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发挥对苏北内陆地区关联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淮安、宿迁、徐州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化工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布局若干主业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园区,适度发展盐化工、农用化工、生物化工,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
(二)调优调绿沿江石化产业带
沿江南北两岸已经建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化工园区,基本形成了沿江石化工业带,是当前江苏石化产业的主体。但是,这些园区大都紧临中心城区,一方面面临着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制于长江航运安全、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稳定风险等方面因素影响,亟需加快沿江石化产业转型、转移。
沿江地区要深入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从资源、环境、运输、市场等综合考虑,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石化工业向有环境容量的沿海地区转移,重点实施减量、转移、改造、提升。沿江化工园区不再扩大面积并适当整合,调整部分不合理布局园区,加快实施绿色化、安全化改造,逐步提高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等准入条件;不再新建和扩建以大宗进口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项目,率先淘汰落后产能。
沿江石化产业要根据不同园区特点和资源条件,着眼于差异化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基础以及装备、技术、人才优势条件,重点延伸拓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高端专用和功能性化学品、高性能合成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
(三)加快建设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连云港是“一带一路”和“沿海经济带”重要交汇点。国家已明确将连云港徐圩新区作为国家规划布局的7大世界级石化基地之一。从现实条件和长远战略出发,该基地建设对于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保障成品油及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供应、促进沿江石化产业有序转移、缓解苏南地区资源环境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面积约71平方公里,将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和核心,以多元化原料加工路线为补充,规划原油加工5000万吨级、生产乙烯300万吨级、芳烃500万吨级,最终形成以清洁油品、三大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有机化工原料为主要产品,内部资源高效利用、公用工程配置高度集约的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基地近期(~2020年)规划建设配套原油码头、储备库工程以及园区内基础设施,建成一批以外进甲醇和芳烃为基础原料的多元化原料深加工项目,积极开展若干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1~2个。远期(2021~2030年)结合江苏沿江石化产业转移调整进度和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完善产业链。
(四)有序推进南京老石化基地调整改造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仍是国家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通过产品互联互供及基础设施共享,已在江北、江南形成了扬子石化、扬巴公司、南化公司、金陵石化等高度关联的石化企业集群。该地区合计原油年加工能力3050万吨,乙烯年产能力155万吨,对二甲苯年产能力140万吨,醋酸年产能力170万吨,均居国内同类地区前两位。南京地区石化产业布局调整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并存,要以建设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为契机,加快南京化工园转型升级。
一是江南、江北均要限制社会风险大、环境质量差、无发展空间的老石化化工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尽快淘汰落后生产装置,包括大型石化企业中的落后能力,特别是现有江南石化化工生产性企业要逐步关停或转移。位于大厂的南化公司虽在江北,但各方面矛盾较为突出,要加快向南京化工园或沿海园区转移。
二是金陵石化炼油产能转移与连云港石化基地炼化项目建设联动,分阶段开展。第一阶段,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关停350万吨小常减压装置等落后能力,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炼化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压减炼油能力至1000万吨左右;第二阶段,结合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和南京城市规划布局调整,适时关停。
三是南京化工园要统筹规划布局,承接南京地区部分石化产业转移,同时与扬州化工园区联动,共建共用,承接部分石化中下游深加工项目,为炼化一体化主体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腾出足够空间。
(五)重点打造一批新型特色化工园区
依托现有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管理专业、特色鲜明、产品高端的新型化工园区。在产业方向、区域分工等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吸引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对现有园区进行分类整合、改造提升,压减、淘汰部分园区,对规划起点高、布局合理、资源与安全保障条件好的沿海化工园区可适当扩容。
宁镇扬联动发展,以石油化工、碳一化工、合成材料、石化物流为特色;常州以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为特色;泰州以化工中间体、专用化学品为特色;无锡以化纤原料、特种功能材料为特色;苏州以化工新材料、氟硅特种材料、精细化学品为特色;南通以工程塑料、化工中间体、现代农药为特色;盐城加快向石化深加工转型发展;淮安、徐州、宿迁利用沿海辐射效应,打造碱、酸、氯、氢等深加工产业链,适度发展生物化工。
(六)强化资源、创新与绿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统筹完善石化产业资源保障和储运体系。把资源储备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布局项目、承接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和规范危化品物流监控管理,建设6至8个大型成品油、通用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仓储物流基地。推动化工园区生产装置集约化和公用工程一体化,提高原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与国内外化工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通过项目拉动、技术中心共建、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形式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技术创新机制,搭建产品推广应用公共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法制化,建立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和产品体系“一条龙”的立体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绿色安全发展机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法严格化工产业准入条件,努力提高产业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强化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实现源头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末端废弃物资源化相结合。
五、政策保障
(一)严格执行产业和区域准入条件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划分不同的空间管制区域,分别实行禁止投资、限制投资、允许投资的区域准入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化工领域生产准入条件和相关规范,以及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目录,对不能达标和不符合本区域产业功能定位的化工项目不予批准。严禁未经申报、批准,擅自调整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方案。
(二)鼓励产业集聚集约绿色发展
将控制新增产能和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加强产业投资政策与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的协作配合。优先考虑重大布局项目和搬迁入园项目在用地、能耗、排放等方面的指标,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努力推动化工园区向更高水平发展。逐步提高化工项目排放和能耗标准,支持以削减污染排放和降低能耗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改造,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污。
(三)制定推动企业跨区域搬迁的特殊政策
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搬迁的财税分配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对外迁企业税收的地方留存实行迁出地与迁入地利益共享。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引导和鼓励企业向外搬迁,对置换出来的土地增值收益部分原则上要全部返还给工业企业,用于搬迁和技术改造。迁入地政府要在公共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工程建设上及时跟进,为迁入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四)建立产业转移区域协同机制
强化省级层面指导和协调。研究促进产业转移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统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协调解决项目转移承接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区要把产业转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推进产业转移和布局规划工作。
六、组织实施
本方案是指导全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转型发展的基本依据,各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共同牵头,会同省国土厅、环保厅、安监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方案。
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问题及时沟通,加强协同配合,适时开展评估。各地区要注意避免企业盲目签订投资或合作协议。地方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化工园区转型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评估的组织领导,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防控。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方案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方案实施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