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眼前的是一堆零散的油管接箍,一排发亮的泵桶活塞,一台不停旋转的卸扣机器发出蜂鸣声响。3月14日,见到岳为时,他与创新团队成员正在为“油管试压合格率检测装置”的推广应用而紧张忙碌。这一创新项目不久前刚刚获得了国家优秀QC小组成果二等奖。
作为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准备大队质量监督组组长,岳为还有一个身份——中原油田知名的“创客”。2011年,岳为成为中原油田率先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学习创新工作室”领头人。同年,他的工作室被授予第一批“河南省职工学习工作室示范点”。多年来,他先后获得28项发明专利、研制出50多项创新成果,取得国家专利16项,曾获中石化青年成才典型、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的确,岳为的每一步都从创新开始,走的是那么坚韧、那么踏实。1995年, 岳为从重庆石油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原油田,先后在油田建工和总机厂工作。五年的经历告诉他:必须有一技之长,掌握过硬本领,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刚到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准备大队时,岳为完全是个“门外汉”。面对新的工作领域,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先后学习了14种与采油工程有关的技术书籍,掌握了钳工、气焊工、电工等多项工作技能,做到了“精一会二通三”,成了单位的技术尖子。
为了不浪费固化扶正器的新抽油杆,岳为从报废的抽油杆堆里挑出来可以使用的做成短节,用于做试验。经过仔细分析节点,他发现,由于引进的注塑机和用于注塑抽油杆扶正器的模具是不同厂家生产的,模具在制作时没有考虑到生产效率,冷却时间一长,就容易变形。为攻克这一难题,他开始自学模具铸造。
那段时间,岳为常常到图书馆、书店查阅技术资料,到模具生产厂家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经过一番整改,他更换了部分配件,并对注塑腔和冷却系统进行了改造,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结束了该厂一直外购抽油杆扶正器的历史。“‘抽油杆固化扶正器模具’是我申报的第一项国家专利,它开启了我的‘创客’路。”岳为说。
从此,但凡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就成了岳为的攻关课题。为提高油管的除垢质量,他尝试过多种方法,但都没有成功。刀具和管子内壁接触浅了,除垢效果不明显;接触深了,会划伤管子表面,造成内壁腐蚀加剧。有一天,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岳为陪孩子玩,看着看着,他下意识抢过来,顾不得孩子在哪里哇哇大哭,就打开玩具,被里面的偏心传动机构给吸引住了。
他想,偏心刀架不正是使刀具和管子内壁保持良好接触的最佳机构吗?对于弯曲的油管,既然刀具无法固定,那就改成浮动的。妻子听到孩子的哭声,从厨房出来,生气地说,你一个大人,跟孩子争玩具,发什么“神经”?就这样,岳为损坏了女儿的玩具,却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油管内壁除垢工具》获得了国家专利。
成功的背后也有利益的诱惑。在二厂,岳为一家三口还挤在40平米的旧房里,在总部有一套大点的房子是一家人多年的梦想。
在他的一项技术被几个厂家开出20万元转让费后,妻子动摇了,朋友们也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私下转让”、“实在不行自己干”……
但是,岳为不能这样做,自己的所有成果虽然有自己努力,渗透了自己的汗水,但是更来源于生产一线、来源于个人的工作岗位、来源于单位给自己提供的这个平台——必须忠诚企业,回报单位给予自己的厚爱。
“创新路上不能‘单打独斗’,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在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岳为就下定决心。利用学习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岳为先后义务讲授《机械制图》等专业知识500多个学时,5年过去了,他的学员已经遍布中原油田和华北油田分公司,其中两人夺得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比赛金奖,30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资格。如今,创新工作室有擅长制作井下工具的王孟安、王高杰,有电工能手董明杰、周宏,有电气专家张晓健、王天勇……这里成为大家一有空就会“泡”着的地方。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完成研究课题178个,取得厂级以上成果24项,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120条,累计创效1800余万元。
“去年十二月初,工作室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这对于他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展望2016年,岳为表示要和团队成员再接再厉,让创新增效的‘雪球’越滚越大,不断发挥创新工作室激励、教育、交流的功能。
(中原油田 王远程 王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