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拼出长寿高效井

   2016-03-23 中华石化网王继东

69

核心提示:江苏油田微生物专家吴伟林发现的6株防腐菌被国家菌种保藏中心收藏,4株防腐菌DNA被世界基因银行收录创新是

江苏油田微生物专家吴伟林发现的6株防腐菌被国家菌种保藏中心收藏,4株防腐菌DNA被世界基因银行收录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攻克的每一个难关,都凝聚着智慧的光芒。

创新是永不停息的脚步,翻越的每一道“关卡”,都挥洒过智者的汗水。

江苏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吴伟林,就是始终走在创新路上的那个人。

拥有微生物这个“百万雄兵”的他,带领课题组,突破了制约油井防腐技术的“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井生物防腐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经现场应用53口井,平均延长检泵周期207.8天,增效1009.5万元。

“招贤纳士”

近年来,随着江苏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油井井筒腐蚀结垢,油井检泵频繁,生产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比如采油二厂黄88区块,2008年投入开发,综合含水虽不到50%,却是腐蚀结垢的“重灾区”:2009~2011年,黄88区块共作业86井次,其中63井次发现腐蚀结垢现象,部分油井在作业时抽油杆因腐蚀断脱,检泵周期甚至不到3个月,令人心急如焚。

2011年,28岁的吴伟林从中国石油大学进入江苏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临危受命”,担负起油井防腐的攻坚重任。

传统的防腐路径是化学法和物理法,但效果一直不佳。面对这一生产难题,吴伟林与他的团队另辟蹊径。然而,生物防腐在油田领域尚无先例,寻找并筛选到一种合适的抑制菌并非易事。

短短3个月,吴伟林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油田8个区块进行采注系统水质环境普查,采集水样258井次,室内测试水质指标3360组,富集纯化培养微生物396次,细菌镜检1180余次,筛选各类单菌228株,反硝化抑制评价实验116组……

伴随着大量的现场取样和室内实验,吴伟林终于成功筛选出油田首株内源反硝化细菌。

攻克天敌

“招贤纳士”即有益菌的成功筛选,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形成配套工艺,适应现场环境和不同井况,才是生物防腐技术能够付诸实践的关键。

为攻克这一难关,吴伟林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展细菌环境适应性实验,对筛选的28株反硝化单菌进行5种环境因素的考察,历时4个月对128组菌剂进行评价和培养驯化,开发出一系列中高温菌剂,使其在模拟现场条件下迅速生长。

然而,寻找有益抑制菌的过程异常艰难。举个例子,团队从一百多个样品中千辛万苦筛选出了3株菌,但后期在实验中发现,这3株菌并不适合水乡油田的油井环境。那么,这一切需要推倒重来。

吴伟林不断调整着研究方向,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实验,终于获得了6株中高温反硝化细菌。

“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了大量文献查阅和论证后,吴伟林根据不同井况,又研究出生物激活和生物强化两种生物防腐工艺,并取得成功。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吴伟林通过现场调研和室内实验,逐步建立了腐蚀结垢原因分析方法,掌握了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特性,确定了现场工艺参数,开发了生物防腐工艺,为现场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4株防腐菌DNA被世界基因银行收录,并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挑战自我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创新没有止境。凭借“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吴伟林团队不断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从2013年开始,吴伟林团队用4个月的时间筛选出15个配方,并完成了菌剂工业化配方制定,当年8月,首批5吨菌剂实现工业化生产,为油田节约作业成本872万元,节约污水站药剂费31.6万元。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吴伟林深知,要想时刻在科技前沿中保持领跑者的位置,就是要始终有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众所周知,在油田,不仅油井的腐蚀问题很严重,地面污水系统的腐蚀问题同样非常严重,而现有的解决方案就是投加各种药剂,不但成本很高,而且还会带来新的腐蚀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减少药剂投加,规避副作用呢?这一直困扰着吴伟林。

“必须要创新!”面对压力,吴伟林突破思路束缚,创造性地提出将微生物电解池技术引入到地面污水系统的腐蚀防护中来。该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电加速了微生物的生长,快速消耗对地面装置有腐蚀作用的硫化物和氧气,并且为后端源源不断提供有益的细菌。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将改变传统地面污水系统的腐蚀观念,为石油行业地面污水防腐带来一条全新的思路。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油井微生物防腐技术的实现,在油田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崭新的一页,吴伟林和他的团队必将为江苏油田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油田 王继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