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的背后

   2016-03-28 中华石化网中国经济时报

34

核心提示:上周,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发布2015年业绩报告,两家公司的净利润由于受油价暴跌影响,同比降幅均接近七成,

上周,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发布2015年业绩报告,两家公司的净利润由于受油价暴跌影响,同比降幅均接近七成,其中中国石油降66%,中国海油降66.4%。这或许是2008年后,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最差时候。

中国石油在年报中表示,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下跌近半以及国内成品油、天然气价格连续下调。与中国石化不同,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上游勘探业务占比较大,特别是中国海油,上游勘探业务占据其绝大部分业务,因此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深度影响到两家石油公司。

两家石油公司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市场预期。2015年国际原油价格与2014年相比已经腰斩,外界曾预测两家石油公司的净利润降幅将会很难看。

显然,两家石油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油价大幅下挫带来的压力。2015年,中国石油6年来首次下调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虽然小幅增加,但油气整体产量依然同比下降1.0%,上游勘探与生产业务实现经营利润339.61亿元,不到2014年的两成。

中国海油称,得益于降本增效,公司桶油成本同比下降5.9%,为39.82美元/桶油当量,实现连续两年下降。但即便如此,与当下徘徊在40美元/桶以下的国际油价相比,中国海油依然面临“面粉贵过面包”的困境。

石油公司们纷纷关停低效的油井,比如中国石化的胜利油田关停了一些成本偏高的油井,中国石油的辽河油田调低产量。这些都是石油公司为了应对低油价,采取的自救措施,释放的也是正常的行业调整信号,通过淘汰低效产能,提高整体产出效率。

2016年,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将继续压缩原油的生产规模,并缩减各项支出,其中中国海油将在有新项目投产的基础上,下调原油产量。

中国石油的年报显示,2016年公司原油生产规模将有所收缩,幅度达到-4.86%,天然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有小幅上升。资本性支出将继续压缩,2014年、2015年公司资本性支出分别为2917.29亿元和2022.38亿元,2016年预计支出为1920亿元。

中国海油的年报显示,2015年有7个新项目投产,当年实现油气净产量达495.7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4.6%。而2016年虽然有4个新项目投产,却仍然将产量目标调低为470百万-485百万桶油当量。在资本支出上,2015年,公司资本支出为665亿元,同比2014年下降37.9%,2016年的资本支出将控制在600亿元。

与国际石油公司可以通过裁员等方式应对难关不同,受到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国内的石油公司很难通过裁员的方式缩减成本,特别是对于上游勘探开发占比较大的企业,面临较高的人工成本,但这个痼疾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有效途径化解。

与此同时,受到一些产油国不愿意下调产量,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短时间内或很难出现大幅逆转,而中国的石油企业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后,能够寻找到的降本增效空间也越来越少,一些历史性的负担将会日趋显现,亟待找到妥善方式,化解上述负担,但这些似乎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更现实的途径是调整生产结构。

当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时,加工原油自然而然地成了比采油更赚钱的买卖,也成为石油公司们为应对危机不约而同的选择。2015年中国石油炼油和化工板块实现盈利,中国海油也在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布局下游。

由于对下游布局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加之国内炼油产能也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因此石油公司对下游的布局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上游勘探开采板块面临的经营压力,但可以预期的是,经过这一场国际油价的波动,石油企业们将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多元化,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只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看到了下游的潜力,国际石油巨头也看上了中国巨大的下游市场。

上周,伴随着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博鳌论坛的召开,一批跨国石油公司的老总们来到中国,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无一例外成为他们拜访的对象。这些石油巨头纷纷表示,要与中国的几家石油公司合作。其中沙特阿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表示,希望能够和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下游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虽然中国的成品油和化工品市场也出现同步萎缩,却依然是国际石油巨头们看好的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依然位居世界前列。

在这个时候,如何与国际石油巨头合作,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暂时渡过难关的能力,或许更值得国内的石油企业去思考。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