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上的录井急先锋——记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地测处陕北项目部党员李平

   2016-05-27 中华石化网曹健昆

124

核心提示:靠什么闯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两个问题,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地质测井处陕北项目部JS115录井队党员

靠什么闯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两个问题,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地质测井处陕北项目部JS115录井队党员队长李平,用他与风沙搏击、与艰苦对抗的录井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优质服务打响第一炮

每一次战胜恶劣施工环境完成录井任务,都是一次人生的重塑。在市场寒冬期,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李平的人生信条。

在陕北黄土沟里干活有三苦。第一苦,气候条件苦。夏季高温多雨,空气中全是沙土,尤其是五六月,站在室外吸口气,保准一嘴沙。第二苦,生活条件苦。合作方是民营钻井队,井队伙食“油水少”,十几天吃不上一两肉,几个月洗不上一回澡。第三苦,山上牛虻多,成群结队,驱之不尽,一叮就是一个包。

对于常年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更是不适应。但李平主动请缨,2015年7月初,李平带队接下了华东录井在陕北工区的第一张“订单”——陕北上平16井录井施工。他深知,这口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华东录井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陕北录井市场打开局面。

“这点苦和累算啥,我们一定要拿出华东录井铁军的气魄,打出我们的风采,优质高效拿下这口井!”在李平的激励下,小队员工有如一只只嗷嗷叫的猛虎,奋战在各自岗位上。

施工正值夏季,烈日灼烤井场,李平穿着满是泥浆的工衣,在钻台上更换传感器。钻台前的铁板晒得滚烫,放在铁板上的仪器已不能用手碰。但这难不倒李平,由于他的工衣上有一层又厚又硬的泥浆,隔热效果好,他便找来草袋垫在胳膊上,把仪器抱在胸前,干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换好传感器。

那段日子,李平变得又黑又瘦,但他毫无怨言。最终,他们鏖战23天,啃下第一块硬骨头,发现油气显示8层77米,得到甲方的高度认可,在陕北录井市场成功打响第一炮。

帮甲方挽回巨大损失

李平闯市场的理念,就是取全取准每项录井资料,提供超值服务,做到录一口井、创一块牌子、赢一方信誉。

去年9月份,眼看陕北上平31井就要开钻了,可是邻井资料和地质设计还没有到位,李平心里很着急。

“你着急啥?还有两天才开钻,地质监督会给你们带来的。”钻井队队长安慰他。

“不行,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就太被动了,我必须跑一趟开发指挥部去借资料。”第二天一大早,李平就急匆匆地赶往30多公里外的指挥部。

下山路上覆盖着10多厘米厚的沙土,只要轻轻一跺脚,就会尘土飞扬。中午11时,灰头土脸、汗流浃背的李平终于赶到指挥部,拿到了邻井资料。

有了邻井资料,就能提前做好地质预判,及时分析对比层位,但李平依然不敢有丝毫马虎。

“怎么还是灰色泥岩?再打10米看看!”当钻进到2450米时,李平发现异常。

他抓起一包岩屑说:“设计是2400米看到砂岩,现在都2450米了,这么长的泥岩段出现,和地质设计不符合,井身轨迹肯定有问题!”果然,再钻进10米,井底岩屑还是泥岩。甲方相信李平的判断,及时采取措施,调整钻井轨迹。

这口井,李平先后3次向甲方监督建议调整钻井轨迹。“多亏有你们,避免了填井,给我们挽回了上百万元的损失!”完井那天,甲方送来了感谢信。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5年11月10日,正在陕北上平17井做录井前期准备工作的李平,意外接到甲方地质监督的电话。原来,由于钻井队伍调整,他们必须整队搬迁到陕北坳平10井,而且11月12日8时必须开钻,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8个小时。

“怎么可能啊!最近山上一直在下雨,路面泥泞,两天时间根本不够,这项任务不可能完成!”听到这个消息,班组人员炸开了锅。

“哪有那么多好事等着咱们?我们是录井铁军,就要创造奇迹!就是在泥巴地里拖着仪器房走,也要完成这次搬家任务!”李平一声令下,带头冲进雨中。

下着雨,要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运送笨重的仪器房,难度不亚于在蜀道上走一遭。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李平站在雨中指挥,很快全身就湿透了,他抖一抖冰冷的雨水,全神贯注地观察车辆每个细微的动作。就这样,3辆大卡车在雨中缓慢行驶了5个小时,终于安全下山,而李平也在雨中整整指挥了5个小时!

11月12日8时,甲方监督和井队队长准时来验收,看到整齐的营房、运转良好的录井仪器,佩服地说:“你们‘国家队’的素质就是不一样!”

(华东石油工程 曹健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