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永森:轮胎标签制度可淘汰落后产能

   2016-06-21 中华石化网中国塑料机械网

52

核心提示:6月15日,第二届中国绿色轮胎安全周在山东青岛启动。活动期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了《轮胎分级标准》、

6月15日,第二届中国绿色轮胎安全周在山东青岛启动。活动期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了《轮胎分级标准》、《轮胎标签管理规定》及轮胎标签式样,中国轮胎分级正式进入自愿实施阶段。就相关问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理事长,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柴永森,现场接受了媒体专访。

标签制度可推动质量标准

媒体:中橡协选择在这个时候实施轮胎标签制度,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柴永森:实施轮胎标签制度,是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号召的体现,也是为了实现从创造有效供给到创造新的需求。

中国很多产品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中国人到海外买马桶盖、电饭煲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质量标准跟国外的不一样,或者说没有标准限制。再加上很多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甚至连服务也没有。

媒体:对于行业发展,轮胎标签制度会有哪些促进作用?

柴永森:这次标签制度,主要是在滚阻(油耗)、湿滑(安全)、噪声(舒适)三方面,有了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准入制度,而且分类标准跟欧洲一致。

这个标准实施后,应该会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比较好地解决了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因为标准一样、质量一样。

第二,可以促进企业重视研发,销售高标准、高质量的轮胎。

第三,可以节省企业的开发资源和开发费用。

第四,可以尽快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和产品,加速创造中国人的世界名牌。

媒体:双星在轮胎标签方面有哪些行动?

柴永森:为了响应这一制度实施,双星将在近期率先投放绿色安全轮胎。

我们把这款轮胎命名为“狂野大师”。它在符合绿色标签制度之外,还增加了适合中国用户需要的耐刮、耐撞、耐刺扎独有性能。

“生态圈”有创新意义

媒体:双星的“服务4.0”和“工业4.0”,在轮胎行业可谓独树一帜。为什么要建立这两个“生态圈”?

柴永森:“服务4.0”是汽车后市场生态圈,“工业4.0”是制造生态圈。

双星建立这两个生态圈,是由中国轮胎行业的现状,以及双星二次创业、创世界名牌的目标决定的。

媒体:与传统的销售和服务模式相比,“服务4.0”有哪些创新性?

柴永森:中国轮胎业传统的产品代理模式,阻隔了企业和用户的交流,更不可能及时发现用户需求。

其结果就是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价格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

而双星的“服务4.0”生态圈,颠覆了传统的代理模式,实现与用户零距离交流,并由“卖产品”转到“卖服务”。

即由卖双星轮胎到卖其他品牌轮胎,再到提供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和增值服务。

“服务4.0”不是电商

媒体:这个“服务4.0”与电商有什么区别?

柴永森:双星的“服务4.0”生态圈,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商,也不是前期大家狂炒的O2O。

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O+O,即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路上路下无处不在。

特别是线上的引流,不是靠低价和免费,而是靠线下和线上相互融合,提供优质服务。

实际上,用户只要传送一个信息,就可以实现交易、送货、安装、充气、动平衡等,并可享受其他的增值服务。

媒体:这种模式对其他企业来说,有可以借鉴之处吗?

柴永森:双星轮胎建立起企业独有的后市场服务4.0生态圈,但它并非为企业独享。

这个模式由服务于双星轮胎,到服务于其他品牌轮胎,再到服务于其他汽车后市场产品,甚至可贯通到用户所需要的其他增值服务。

“工业4.0”可实现内外互联

媒体:双星的“工业4.0”是指现代化工厂吗?

柴永森:双星建立“工业4.0”生态圈,主要是为了实现用户大规模定制,及提高中国智能制造水平。

过去,大部分人不把轮胎当成商品,而仅仅当成汽车备件,不仅没有相关服务,也很少有用户去选择个性化轮胎。

双星率先在全球建立卡货车胎工业4.0工厂,实现企业互联化、组织单元化、加工自动化、生产柔性化、制造智能化。

媒体:目前人机互联和智能化已成为许多轮胎企业的追求。双星在这方面与其他企业有什么区别?

柴永森:企业互联化不仅是内部的人人互联、人机互联、机机互联、机物互联,而且可以实现企业内外互联,即可以实现企业与用户、与经销商、与供应商、与创客的互联。

我们的制造智能化简称为六个智能,即智能定制、智能排产、智能送料、智能检测、智能仓储、智能评测。

双星的工业4.0工厂,不仅质量标准大幅度提高,而且产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劳动生产率是过去的3倍。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