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全名叫“马燚松”,是重庆钻井新疆指挥所装备电气工程师。
“小马哥”确实小,身高不到1米7,清瘦脸,亮眼睛,透着精明干练;“小马哥”也不算小,参加工作12年,勤学巧思,善做善成,为他博得了技术好手的名声。
有人说,干起工作来,“小马哥”“火力十足”,是因为他的名中带个“燚”字,为他带来了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小马那小伙子,确实不错!”面对同事夸赞,他腼腆笑道:“成绩是大家伙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只要能解决生产难题,我愿意一直在路上。”
电线杆就是“导航仪”
刚到新疆指挥所工作,小车驾驶员杨洪讲起了“小马哥”的一件“趣事”:在一次井场前期踏勘中,由于新井还未钻前施工,井场具体位置不好找,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驱车寻了近两个小时都未能找到井场,车子四处转圈,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随行的“小马哥”果断要求车辆停下。下车后,他疾步跑向远处的电线杆,仔细查看一番。随后返回车上:“大家别急,跟着我说的路线走,保准找到!”一路上,“小马哥”镇定地指挥着车辆行进,不时下车查看沿路的电线杆。半个小时后,车子顺利到达目的地。大家一头雾水地望着“小马哥”:“你怎么知道路线?”“电线杆就是我的油区导航仪”,小马笑着解释道。
原来,每根电线杆都有编号,根据编号就可以判断该线路属于哪个变电站、属于几区的井等相关信息。凭借多年来对油区电网分布的熟悉,凭借了然于心的“电网地图”,“小马哥”轻松破解了“迷路”难题。
管“闲事”治好破钻床
“这小子,就爱琢磨,爱管‘闲事’!”提起马燚松,新指装备部的康海涛满脸佩服。“小马哥”刚参加工作就和康海涛分到一个井队,当时井队车间的使用多年的钻床出现故障,由于缺失相关技术资料和说明书,一直未修复,给设备的维修和加工带来诸多不便。
“小马哥”坐不住了。常找机会向井队老师傅问询钻床的前期使用情况。不少人都劝他不要在这个破钻床上“瞎耽误功夫”,不用管“闲事”。谁也没指望这个刚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小个子能解决这个老难题。
顶着一片质疑声,一天中午,不服输的“小马哥”一个人来到车间,拿上万用表,逐根检查控制线路和电器元件。几天下来,找到了造成钻床无法正常工作的“罪魁祸首”并将他们“一网打尽”。
几天后,大家发现,一直“瘫痪”的钻床竟重新运转起来。一时间,井队轰动,同事们开始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个子刮目相看。这更加激发了“小马哥”的工作兴趣和激情。
“钻劲儿”降服设备“杂症”
2011年,重庆钻井接收四川钻井电动钻机,小马哥主动请缨到70140井队,学习电动钻机的数字控制技术。“该钻机多年来一直存在突然停电、绞车突然停机、溜钻等安全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到井队第一天,70140井队长就把一个很棘手的难题交给“小马哥”,让他猝不及防。
“小马哥”经过深思后,并未着急动手,而是常到电控房和钻台“转悠”,不时拿出本子记录。几天过后,终于发现了问题,就立即与厂家进行沟通分析,最终运用自己掌握的PLC知识对程序进行修改,成功解决了这一“顽疾”。
一个个难题在“小马哥”面前“俯首称臣”,一项项成果接踵而至。
2011年至2015年间,“小马哥”凭借这股“钻劲儿”,先后解决玉北7井、TP335井、TH12535井等多口井的设备“疑难杂症”。2015年他牵头自主设计编程的电子防碰天车,在现场使用大获成功;同年12月,该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
学技术就要“不择手段”
有道是,勤学方能业精。和“小马哥”共事的两年里,他的好学精神可谓“不择手段”,令人感叹。
2009年,“小马哥”作为机械技术员参加了70589井队钻机在宝石厂的监造。为了真正了解到电控技术中的核心程序,他白天厚着脸皮紧跟厂家调试技术员后面,给他们当下手、拉关系、偷师学艺;晚上将零碎收集到的知识和笔记认真总结、整理,并利用网络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逐渐掌握了电控方面的一些核心技术。
在现场设备调试时,“小马哥”更是“不择手段”地偷师学艺。模拟“故障”是他最常用的手法:西门子厂家参数、程序保密,他就根据现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充分模拟各种复杂的设备故障,以严重影响到生产为由要求厂家技术人员立即到现场解决,厂家无奈路途遥远但又急于解决问题,只好将一些关键的设计程序和参数零星透露给他……通过不断为自己的技术“充电”,日积月累,小马哥的技术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
工区“电专家”,工作“一团火”。不知道一直在路上的“小马哥”,今后还会给同事们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西南石油 符华勇 王冰晶 唐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