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湖事件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是轮胎行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我们必须接受教训!”“锦湖事件不是标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有标准但是不按照标准做,出了事儿就人命关天!绝不能为了利润而牺牲质量!”“提高准入门槛和标准,加强第三方监测,出了质量问题就吊销‘3C’,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眼睛只看到利润了!”锦湖轮胎事件曝光至今已将近两个月,其所暴露出来的轮胎质量管理和经营诚信等问题,引发了国内轮胎企业对行业所发生问题的反思。记者近期在采访中了解到,提高自律意识、利用6S管理及物联网等先进手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第三方监管,是轮胎行业提出的解题思路。
质量永远高于一切
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沈伟家指出,现在很多没有从业经验的企业都进入轮胎了行业,一些企业采取不道德竞争的手段,为了赚钱而不考虑轮胎是安全产品。这其中不仅仅是返回胶的问题,而是整个质量管理的问题。在胶价长期徘徊在历史高位的今天,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然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轮胎重量是质量标准,而不是成本标准,一条胎应该是10千克重量,如果是9.5千克就是不合格产品。当质量与利润、产量产生矛盾时,必须质量优先。
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岳春辰也表示,近几年有些企业对轮胎质量问题不够重视。由于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轮胎的速度级别已经从60千米/小时提高到了120千米/小时,甚至更高。斜交胎生热量低,而子午胎在高速下长时间使用可能会爆胎。子午胎若不重视质量,使用时安全性可能还不如斜交胎。他提出,企业要尽社会责任,安全是第一责任。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利民说,现在已经出现了几个人打包一个项目情况,这样怎么能做到安全生产?只靠经济杠杆的管理是行不通的,必须将质量第一的观念铭记于心。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主席团企业执行主席、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认为,锦湖事件不是标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中策、双钱这样有优良传统的企业操作工都知道什么是好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也深知质量不好的轮胎会导致人身伤亡。但有些企业的新员工没有意识到轮胎质量问题的严重性,有些老总也只盯着利润,这样的企业隐患就比较严重。
质量管理不可空谈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世春指出了返回胶的问题,一是不按工序直接回用,二是密炼后过量使用。现在有的企业缺乏应有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试验检测手段,对半成品和制成品的放行没有标准或者“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自律和监督。这些情况对消费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马世春担心地提出,现在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内资项目实行的是投资备案制,只有环境评估而没有质量评估。然而要提升轮胎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有研发投入。如果没有研发设备和力量,就不应批准。
袁仲雪表示,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可以实现标准工艺的控制执行、管理信息的下传控制、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可追溯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运转过程百分之百地得到合理监控与管理,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各生产环节的不必要成本;给轮胎植入RFID芯片,可对每一条轮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程信息追溯。通过实行轮胎“身份证”制度,可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化追溯,确保轮胎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一旦轮胎出了问题,就能追溯到出问题的环节。
亟待加强第三方监管
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桂忠介绍,国外轮胎企业的员工不敢也不会违规操作,而一些国内企业的员工违规操作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且缺少第三方监管。化工部撤销前,每年企业都要自检并上交记录,现在这些行业管理环节出现真空,有的轮胎企业甚至连实验手段都没有, 何谈控制质量。
张利民说,行业管理、协调缺失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独立的检测机构。据了解,以前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部委直属的公众机构,改制后已经隶属于某大型化工集团,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第三方机构。
张利民还反映,国内没有REACH等相关权威检测机构,中策的产品通过了上海SGS的检测,但是出口欧洲的时候,还是被检测出超标。“难道我们国家出口的那么多轮胎,都要拿到国外去检测?”他无奈地说。
中橡协轮胎分会秘书长蔡为民表示,加强监管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由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来监管,进行抽检,定期将不合格的产品曝光。
马世春等建议,在轮胎质量及使用检测方面,应设立中介机构或专家委员会。只有检测机构独立,才能真正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