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原齐鲁石化催化剂厂厂长刘环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3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专程来到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的中国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原齐鲁石化催化剂厂,以下简称“催化剂厂”),拜访第二任厂长刘环昌。
今年74岁的刘环昌身体硬朗。对他的访谈,从3月初闵恩泽院士逝世说起。
得知闵院士噩耗,老厂长刘环昌很伤心! 刘环昌说:我们催化剂厂早在1981年,与北京石科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简称)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实现腾飞,如今成为亚洲最大的催化剂厂,与世界三大催化剂公司能够平起平坐,没有闵恩泽先生等人的大力帮助,没有石科院的技术支撑,是不敢想象的!刘环昌直言:所以,我们厂能有今天,首先感谢齐鲁石化,其次感谢闵恩泽先生,三是要感谢石科院!更要感谢改革开放!
工厂前传:几乎难产
催化剂厂的故事,得从50年前说起。
其前身是周村化工厂,隶属淄博市周村区,当时规模很小,就像一个“小作坊”。
1968年,当时的厂领导彭殿运、张承德等一行,到北京石油工业部跑催化剂项目。
当时,他们找到了军管会一位姓蔡的军代表,人家热情接待,却又不涉及正题。待双方交流熟悉了以后,军代表为验证他们来的真实目的,让把周村区工业局长找来。
局长王绍典来了,把情况认真一说,军代表乐了,说如此如此。大家喜出望外,随后又按图索骥,找到催化剂项目的研制方北京石科院,赶紧撰写新上催化剂项目的建议书。又派人西上甘肃省兰州市,到兰州炼油厂催化剂分厂抄写设计方案。
1969年5月,淄博市收到省里转来的石油部下拨的300万资金,研究决定款子不能划拨给周村,应该再拨200万,合计500万元,新建市属企业催化剂厂,就叫“淄博催化剂厂”,选址在周村区的幸福窑厂废址,也就是现在的厂址。
筹建期间,催化剂厂又派人前往兰炼催化剂分厂学习三个月,到处查阅关于催化剂厂的工艺流程等基础资料……
企业诞生:脱胎换骨
虽然淄博市、周村区都很重视,但新建一个年产量1000吨规模的催化剂厂,可以说几乎完全从零开始,500万元投资显然不够。迫不得已,他们就把附近的山东铝厂废品库里翻了个遍,把能够利用的废设备都一股脑拉来……
企业开始艰难起步。
1969年7月,淄博催化剂厂正式动工兴建。期间,他们制订建立了化验室整套分析方法,对操作职工组织岗位培训。
可进厂的青工们几乎都是“文革”那几年毕业的中学生,有些还是初中生,文化知识普遍较差,许多人连最基本的分子量是啥都不懂。技术人员就动手编写讲义,登台为职工们讲课。
1972年6月,好不容易终于把装置建好了,培训也差不多了,便转入开车阶段。化工部责成兰炼催化剂分厂派开车队。
长达半年多的开车进程中,因设备有不少替代品,技术力量薄弱,开车进程依然异常艰难。大家天天在现场熬着,不是这里管线漏了,就是那里阀门不行了,都得赶紧组织抢修。
他们又面临着最大难题:催化剂必须用氢氧化铝做原料。而氢氧化铝是冶金部的统配物资,地方企业想买一些,难于上青天,相当于无米下锅……
为了能够买到氢氧化铝这一原材料,厂里向区里打报告,逐级汇报到省里。省领导说:能不能把催化剂厂移交给山东胜利石化总厂(即齐鲁石化公司前身,以下简称“石化总厂”)啊?人家是国家大企业,如果移交了,原料短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快,省里决定,把淄博的市属企业催化剂厂移交给石化总厂。
可是,石化总厂内部有两种意见截然相反。一是“不能要”,理由是这个厂太落后了,如果接收了,将是个包袱。
但石化总厂指挥胡涵秋等人顾全大局,和省里一起研究,欣然同意将淄博催化剂厂移交给石化总厂。
《齐鲁石化志》记载,1972年12月,濒临关门的催化剂厂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山东省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将淄博催化剂厂正式移交山东胜利石化总厂,改名为“山东胜利石化总厂催化剂厂”。
“这是催化剂厂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大家非常感谢石化总厂领导!他们高瞻远瞩,救活了这个厂!他们考虑到这个企业是为中国炼油工业在做贡献……”至今,刘环昌提及44年前的移交,仍赞不绝口。
移交让催化剂厂全体职工真切感受到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可以说移交是直接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立刻由地方企业职工变成了国家大厂职工;
——所有职工享受石化总厂职工同样待遇,也有液化气,这在周村区是独一家,让区里好多部门、单位的人羡慕不已;
——工资按石化系统发放,又是一大喜讯;
——职工穿着石化总厂统一的工作服,走出厂门,走在街上,迎来的是众多羡慕的目光;
——周村区有一些纺织厂,女青工多,许多姑娘都想嫁给催化剂厂的职工……
许多人都说:如果没有齐鲁石化,就没有我们厂的今天!就没有我们每一名职工的今天!
移交后,石化总厂首轮决策就是加快催化剂厂的改造,很快派出以科技处技措科科长顾志强为组长的工作组,到催化剂厂多方听取意见:缺什么?补什么?应该怎么补?哪些地方还有问题?
石化总厂首批500万元很快拨到催化剂厂,用于技术改造,相当于建厂时的总投资,顾志强被任命为催化剂厂副总师。顾志强他们与催化剂厂干部职工通力合作,认真推行技术改造。后来在化工部炼油处郑浩处长鼎力支持下,化工部下拨2000多万元,重新设计,等于新建了一座厂子,原来的老厂房都废掉了,建起了新厂房,至今还在使用。
“石化总厂对待我们太好了!就像一个大家庭对待一个刚收养的孩子似的,让我们倍感温暖!”脱胎换骨般的改造,让刘环昌如此比喻这次移交带来的巨变。
今生今世:如虎添翼
时间列车很快到了1980年。化工部、石油部派员以及齐鲁石化的专家,连同石科院专家赵学斌一起,与催化剂厂有关人员一起开会研讨。这时,催化剂厂才得知国内有了最新的催化剂生产工艺。
时任催化剂厂长的黄为民带人赶紧来到北京,找到石科院,闵恩泽院长出面接待了他们,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下来,在1981年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石科院支持齐鲁石化催化剂厂新上半合成分子筛新型催化剂,尽量扩大齐鲁石化催化剂厂的催化剂产品市场占有率。
“闵先生他们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我们催化剂厂干部职工没有不知道闵恩泽院士的;他对待我们就像对待小学生一样,一步一步地教我们怎么做,不仅带着我们跑北京总部机关部门协调有关问题,还多次来到我们厂进行技术指导,积极不断地出谋划策,向众多大型炼油厂不遗余力推销我们的新型催化剂……从此我们齐鲁催化剂厂就与闵恩泽院士、与北京石科院的诸位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环昌老人说。
原来,国际上有很多的催化剂企业,齐鲁石化催化剂厂还是一个小厂,随着与石科院长期的技术合作,齐鲁石化催化剂厂在不断发展壮大,大浪淘沙,残酷的市场竞争,让很多企业都垮掉了。现在国外只剩三大催化剂公司,齐鲁石化催化剂厂早已跻身世界四强……
近日,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齐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张志民说—— 40多年来,经过几代催化剂干部员工的持续努力和艰苦创业,如今的中国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不仅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的炼油催化剂专业生产厂,也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催化剂生产和科研开发基地。我们生产、销售的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六大类别、30多个品种,既适合大型炼油厂炼制国内外不同性质的原料油,又适应不同炼油装置的差异化要求,实现了“量体裁衣”,这些“齐鲁牌”催化剂产品多次获得了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嘉奖。
张志民介绍,我们中国石化催化剂齐鲁分公司的催化剂产品,不但在国内占有40%的市场份额,而且在泰国、印度、韩国、日本、沙特等国家均有稳定的长期客户。
(齐鲁石化 李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