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梦想是长大了要当一名工程师,所以我努力学习,毕业后来到了中石化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2014年11月14日,在一场湛江处为小学生举办的捐赠会上,罗朝旺用自己的经历鼓励着在场的小学生们。
“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这是罗朝旺一直以来的梦想。工作四年来,他曾在生产区的烈日下汗流浃背,也在凌晨两点时挑灯夜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最初的梦想靠近。
用知识创造效益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罗朝旺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管道公司湛江处,从课堂到生产一线,罗朝旺深深地被高耸的油罐、轰鸣的机泵、复杂的仪表所吸引。
就在罗朝旺全副身心投入工作中之时,细心的他发现当时的湛北管道输送油品种类多,其中不乏一些高粘度原油,而输送这种高粘度原油,需要比输送常规原油更大的动力,也就是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再加上湛北管道间歇输送的特点,频繁的设备启停还会加大对设备的损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能耗,保护设备呢?”罗朝旺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大家却有点怀疑,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能解决这么大的问题么?罗朝旺的心里也在打鼓,以往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如今是紧贴生产的真刀实战,即使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流程的崩溃。好在罗朝旺坚持了下来,“哪怕是做无用功,起码我也曾尝试过。”罗朝旺说。在查找大量资料和千余次的反复推算后,罗朝旺终于得出结论,轻重油配输可有效减少输油能耗,减少设备磨损,并计算出了轻重油配输的最佳配比。
如今,罗朝旺的研究结果已经运用在湛江处的生产上,由此湛江处每年可节约电费二十余万元。工作四年来,罗朝旺主导了自主科技攻关活动4起,参与8起,用自己的知识给公司创造效益。
任何困难在执着面前都是“纸老虎”
毕业于石油院校的罗朝喜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而研究的过程里不免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在两广地区两次登陆,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台风的肆虐让罗朝旺担心起了湛江站里的八座十万方的油罐,台风过后,他立刻着手研究台风下的安全罐位,组织科研小组进行攻关。当时,国内关于十万方的大型油罐研究甚少,即使是国外的英文资料都少得可怜。几经思索,罗朝旺将目标锁定在同为台风高发地区的日本,果不其然找到不少文献资料。于是,毫无日文基础的罗朝旺开始硬着头皮“啃”文献,他找来好几个翻译软件,逐字逐句地翻译、比对,利用工作之余在三周内阅读了二十余篇日文文献,并初步构建出研究理论框架。
要得出能运用于生产的具体结论,不可避免要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可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科研条件。不能自己实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一度停滞不前。“怎么办?”罗朝旺日夜思索,四处联系实验室寻求帮助,终于找到一家实验室正在对五万方的油罐进行类似实验。罗朝旺以此实验为基础,结合台风时的现场监测数据,最终得出了“在超出设计风力的情况下,十万方油罐的安全罐位在10至11米。”的结论。今年,公司对台风下的安全罐位进行了类似研究,研究结果与罗朝旺的结论基本吻合。
学习是前进的推动力
2014年,罗朝旺离开生产科,“沉”到生产一线,成为抢维修队一名设备管理人员。在这里,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保证了湛江处A、B类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与此同时,罗朝旺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
2016年4月,为了加强年轻人抢维修技术力量,罗朝旺被派往濮阳学习管工技术。在濮阳学习期间,课堂上老师的提问罗朝旺总能给出正确完整的解答,下课后还能与授课老师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每次的实践操作,罗朝旺也是完成得又快又好,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对此,他却轻描淡写地说,“良好的表现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作为一名技术管理员,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指导别人,自己一定要干得更好才行。”
为了练习气焊技术,别人练一次,他就练两次,常常练习完成一个小时后,被弧光刺激的眼睛还缓不过来。在气割操作中,最高温度点能达到1700多度,高温下迸溅出的火星对皮肤伤害很大。由于高强度的练习,在两个多月的学习后,罗朝旺十个指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皮。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的结业考试中,罗朝旺作为小组长,带领组员出色地完成了实操考试,并收获了优秀学员证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罗朝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管道公司 彭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