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来,让我干,你蹲了一个多小时了,该站起来直直腰啦。”
“你那老腰,不一定有我坚持得时间长,还准备拿出你当年的威风来?呵呵!”
…………
宋红军与杨玉华的对话声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夜空回荡着……
这是10月7日深夜,大约三四级的西北风吹过内蒙古大草原,带来了一阵阵寒意。在乌拉特中旗的达63井井场,已经蹲在地上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的井下特种作业公司内蒙古项目部侧钻二队党支部书记宋红军不禁打了个寒战,他把焊条焊完,放下焊把,站直了身体,一时却没敢走动,毕竟蹲了这么久了,腰背酸痛,头也有点儿晕,需要适应一下。
“我来干。”该项目部试油九队队长、党员杨玉华接过焊把,继续焊起来。他们两个,一个是拥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基层队队长,一个是电焊技术在项目部数得着的党支部书记,在最关键的时候,两位党员轮流上阵,焊接井上最迫切需要的“方钻杆”。
达63井马上就要压裂了,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在压裂前的钻塞工序上却遇到了难题:水泥塞就在井口处,不到一根油管的长度,由于加不上压,钻塞速度很慢。眼看着就要进行压裂施工,不能再耽误下去了。施工这口井的试油九队决定用两根旧抽油杆焊接到一根油管上,自己制作较重的“方钻杆”,用液压转盘驱动,来提高时效。由于要承受大扭力,对焊接质量要求高,时间又紧,所以重任就落在了两位“高手”的身上。
晚饭后,杨玉华和宋红军两人来到现场,把抽油杆、油管摆到井场外的安全区域,开始设计制作。杨玉华拿着尺子在油管上画线,确定焊接位置,宋红军接好电焊机,与杨玉华一起摆正油管,再把长长的抽油杆紧贴油管本体,一人摁着,一人焊接。一根焊条能焊十几厘米长的焊缝,要焊接4道口8米长的焊缝才算完成工作,而且焊接必须牢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宋红军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在杨玉华的多次催促下,他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等缓过劲儿来,宋红军又把杨玉华替换下来,两人轮番上阵。
深邃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夜空下,伴随着井场的灯光,不断闪烁的焊花映衬着两个不断变换位置的红色的身影,他们一直忙碌到深夜两点多……
(中原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