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奉献人生价值——记华北分公司采气一厂谢宝林

   2016-12-07 中华石化网舒北峰

195

核心提示:人生有梦,岁月无痕;一种事业上拼搏的作风,一种工作上忘我精神,描绘闪亮的青春,绽放无悔的生命,他怀揣

人生有梦,岁月无痕;一种事业上拼搏的作风,一种工作上忘我精神,描绘闪亮的青春,绽放无悔的生命,他怀揣梦想,悄然扎根漠北,在大牛地气田繁衍不平凡的事迹……

谢宝林,今年30岁,2008年参加工作来到华北石油局,是采气一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8年的基层历练,让他从一名技术工人到采气管理一区经理,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他做事严谨,为人也比较直爽,但也不乏风趣,初次见面,一脸石油人的气息,便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实干家”。

破解难题勇于担当重任

正值气田深度开发之际,生产任务也十分紧张,虽然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了,但是为了保产保供,谢宝林打电话对媳妇简短地说了一句:“今年生产任务重,这边走不开,等过完这一阵我看能不能休假。”

26号站的气井,大多压力低、产气量低、排液困难,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技术人员开展了多种排液措施,但最终也没能改善气井压力和产量的问题,

为了解决低压低产气井排液增产问题,谢宝林主动要求住站。那时站上还没有接网络,在这种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他用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一次泡排试验的经过,观察16口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统计产油量、产液量,根据一系列动态生产数据调整UT-11B、UT-11C泡排剂的浓度比例。经过反复论证发现,油水在1:1的情况下,泡排剂不会稀释,凝析油含量在20%,泡排剂含量在45‰的情况下,液体会出现大量乳化物,使气井积液不易带出地面管线,在与泡排剂厂家取得沟通后,使用型号为UT-8的新型药剂。

谢宝林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药水比例,气井出液初见成效,从原先16口井产液3方/天,提升至12方/天,平均油压上涨0.52MPa,油套压差也逐步缩小了,气井稳压稳产时间可以维持到7天左右。预示着UT-8型泡排剂在大牛地气田先导性试验成功;根据现场经验,并编写了越冬生产指导手册,目前在各采气管理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2年,在采气管理三区的一段工作经历,让谢宝林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该区块所辖的42、43、45号站集中了全厂高产液水平井,越冬生产气井频繁堵塞,当时解堵经验还不够,谢宝林亲力亲为,每天奔赴在现场。

“谢经理,我们站的放空分液罐出现了堵塞,不能正常放空解堵了。”电话那头是站长刘洪用急促的声音说道。

这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谢宝林接完电话,没有多想,赶紧换上行头,赶到现场。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打开高压阻火器检查,发现阻火器有少量的水化物,然后用甲醇对阻火器进行了清洗安装,再打开单井放空,发现还是不过气。

“我们将面临一项大工程啊,肯定是放空分液罐里面堵了,咱们泄压后,把分液罐人孔打开清理水化物。”

因为放空区的路灯光线比较暗,刘站长打着手电,谢宝林和站上的几个小伙,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人孔打开,发现水化物将分液罐内部堵的死死的,因为人孔内径只有20公分,一般工具也塞不进去,只能用手,一点一点将水化物掏出来,零下25摄氏度的气温,伴着呼呼的寒风,但是谢宝林早已忘却了寒冷和疲惫。

清理了一大半,一看时间已经后半夜5点钟了,谢宝林说:“刘站长,你去接上一桶甲醇,咱们从人孔倒进去,现在剩下少量的水化物,甲醇应该可以化开了。”

到了早上8点,分液罐内部的水化物全部化开,谢宝林又带着大伙开始安装人孔法兰,这时副厂长何云正好到42号站检查,只顾着干活的谢宝林也没发现领导过来检查,一直用手挥动着扳手,看见满脸油乎乎的谢宝林,何厂长也没能认出来这就是谢经理。

“大家辛苦了,天气寒冷,小伙子怎么穿那么少?”

谢宝林闻声,抬头一看,原来是领导来了,放下扳手准备跟领导握个手,但是发现自己沾满油污的手,伸到一半又缩了回去。站在一旁的员工王振华告诉何云:“因为分液罐内出现水化物堵塞,人孔口径太小,衣服穿的厚了胳膊塞不到人孔里面,只有把棉衣脱了手臂才能塞进人孔把水化物清理出来。我们谢经理已经干了一晚上了,现在还没休息,为工作真是尽心尽责。”

年底,全区提前20天完成了产量任务,还获得了“双文明单位”的荣誉,谢宝林脸上才显出了一丝轻松,同事彭章唏嘘不已:“谢经理,为了越冬生产已经近两个月没睡过安稳觉了。”

攻坚克难彰显“硬汉精神”

“2015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大牛地可谓是滴水成冰。”

又是一个深夜,谢宝林忙完手上的活,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他突然想起来,自己的承包站站长有事,请假回家了,站上没有值班站长。不放心站上的工作,在回宿舍的途中,他又返回办公室拿来安全帽,开始夜查工作。

大牛地的冬天,零下26摄氏度的气温携着微微的冷风,集气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沉静,跟往常一样,谢宝林开始了流程区检查工作。当走到天然气加热炉跟前时,突然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凑近一看原来是加热炉的排污阀漏水了。

值班人员小张急忙拿来扳手对排污阀进行紧固,5分钟后,只见加热炉排污阀还在往下滴水,再仔细一看,原来是阀门的密封垫冻坏了,必须更换新阀门才行。谢宝林赶紧回区部找来新阀门,穿好雨衣,抄起所需要的工具。小张不解的问:“谢经理,也没见下雨,更没下雪,你穿雨衣干嘛?这家伙也不能防寒啊!”谢宝林说:“小张,你做好监控,加热炉的排污阀漏了,我去换个新阀门。”说完便抄起工具跑到现场……

摆好工具,用密封脂将阀门和密封垫片紧紧地粘在一起,然后关闭排污管线上的电伴热,开始拆卸排污阀。当卸下最后一个螺栓时,水像“喷泉”一样涌出,喷得满地都是,谢宝林身上也全湿透了。这时也顾不上别的,他直接将新阀门强行压在排污管线的法兰上,使尽全身的力气顶住水压,不让水流出,然后迅速穿上螺丝上紧,哗哗的水,声音逐渐变小,“滴答……滴答……”,直到紧完最后一个螺丝,排污阀不漏了。

整理完现场,为了避免阀门二次冻坏,谢宝林赶紧开启了排污管线的电伴热。回到值班室,小张赶紧拿来准备好的工作服说:“赶紧换上干衣服吧,歇一会。”脱下湿淋淋的衣服,谢宝林用手一拧往下流水,嘴里面还念叨着“真过瘾”。

勇于创新秉承“黄埔传统”

走进谢宝林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三基”工作指导手册,那是他工作中翻阅最多的书籍。作为华北分公司采气一厂的黄埔“当家人”,他深知传承“黄埔”作风,就是要抓实“三基”工作。

开展培训工作会上,谢宝林听取了班组长关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的汇报,强调:“目前一些老员工出现了技能下滑,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不安全行为就是事故发生的前奏,还有一些员工报表填写不能严格按照仿宋字书写,淡忘了以前的老传统,岗位练兵不扎实,存在疲于应付,所以提升三基工作,严格培训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为了将采气‘黄埔’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采气厂输送更多的人才,不能让人才培养出现断档现象。”

根据培训调研,结合实际情况,谢宝林拓展了“三四五”培训机制,分类管理、分级培训、分项考核,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地开展培训考核工作。开展区、班组分级培训,班组培训打基础,区级培训促提升,班组培训以初、中级工水平的设备使用、作业操作为主,区级主要开展操作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以高级工水平的设备维修、作业操作为主。组织全员考核,建立“骨干人才、后备人才、普通员工”的“三级”人才队伍。

2015年,在谢宝林的主抓下,采气管理一区在华北油气分公司举办的第三届技术运动会竞赛中取得了“一金一银二铜”的好成绩。

今年,在集团公司以及华北局大力提倡严抓“三基”工作的大背景下,谢宝林提出了建立基层“大培训”体系,针对基层管理、安全生产、党建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教程。规范“师带徒”协议内容,将原来以往的“师带徒”一个月时间改为半年,为后期新工上岗学习设备故障判断、设备维修奠定良好基础。

90后的张小刚,是同期转岗的8名员工里面唯一上岗考试不合格的人员。虽然成绩只差两分,但是一向要求严格的谢宝林,执意说:“考试不合格就不能上岗,按照规定继续待岗学习。”

通过私下了解,谢宝林得知,张小刚平时在站上学习非常认真,由于近期家里有事,加重了心理负担,影响到了学习和考试成绩。于是,谢宝林专门抽出时间为张小刚开起了“小灶”,手把手地教张小刚一些站场操作技能。

不负所望,张小刚经过后期15天的学习,顺利通过了考核,还成为集气站工作的主力人员。现在听小张聊起,来到采气厂就感觉有一种“家”的感觉,特别是谢经理就像是家庭中的“长兄”,给他关心和关爱,让他在这个“家”不断的成长。

诗一样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时间悄然离去,谢宝林用行动点缀着青春的印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展现着华北英雄的青春正能量。

(华北石油 舒北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