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钻井技术做到极致——记华北五普首席技术专家席银申

   2016-12-23 中华石化网王军

195

核心提示:引言我是路基上的砖,只不过是多铺了两块而已。我把这块砖铺好了,后来人能直接从这上面走出去,无论到哪儿

引言

我是路基上的砖,只不过是多铺了两块而已。我把这块砖铺好了,后来人能直接从这上面走出去,无论到哪儿都能创出最好的施工业绩,那是何等的荣耀与风光啊!

坐在满头白发的席银申面前,脑子里总萦绕着他的这句话。

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毛乌素的大牛地气田,到杭锦旗的东胜气田,绵延数百公里。连接两个气田的包茂高速,见证了华北分公司“走出大牛地,再建大牛地”天然气产能建设的繁忙,也见证了一群为建设大型天然气田而矢志不渝的华北工程勘探队伍,他们日夜奔波、奋斗不息。

华北五普,是这群勘探队伍中的一支钻井主力,二十多支队伍长年奋战在这片沙漠戈壁。作为华北五普鄂北工区指挥部主任的席银申,熟悉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口气井,对深入地下三四千米的每一层岩石,它们千差万别的特性,以及钻穿这些岩石的最有效方法,如数家珍。

对席银申来说,2016年有两个值得庆贺的日子。7月10日,华北五普施工的JPH-342井,以48.85天将东胜气田杭锦旗58井区带导眼水平井钻井周期首次缩短到50天内。12月19日,施工的J58P12H井又将该周期缩短到45.27天。而就在一年前,58井区钻成一口带导眼水平井,动辄上百天。

为了这一天,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施工现场。自今年2月中旬出队至今,他一共回家了两次。一次是8月份新乡基地选房,需他本人签字办手续,加上来回的路途共4天。一次是9月初回新乡培训取证,仅一个星期,拖着一堆药回到工区。

“把工作干出一流水平,不一定要比别人聪明,而是要比别人多下工夫。在自己的字典里,没有‘苦’和‘累’两个字。”席银申说。

戎马半生,那份难以放下的情感

车流稀疏的包茂高速,华北五普鄂北工区指挥部的那辆白色越野车格外醒目。一路向北,穿过毛乌素沙漠密密匝匝的沙柳,杭锦旗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

“2015年,我在工程公司鄂北指挥部帮忙时,看到五普在杭锦旗的钻井指标下滑得厉害,心里难受,就想回来。用我多年来在钻井工程上的经验,尽最大努力做好技术管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因为五普是我的家,风风雨雨几十年,那份情难以割舍。”席银申说。

华北五普首席技术专家席银申与钻井打了41年交道,在专项技术、现场管理及技术研发方面,为单位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一位从现场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钻井技术专家,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既是心系单位发展的一份责任感,也是对事业的一份痴迷。

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是河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40多次被华北石油局、华北工程公司、华北五普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优秀生产经营管理者,是华北石油局的老典型,被誉为“新时期钻井人的楷模”。

他与荒漠、钻井陪伴了大半生,从东北松辽平原到新疆塔河,再到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参与施工过各种高难度复杂井。人们感慨:有了他,设计指向哪儿,钻头就打到哪儿。他走到哪里,速度就提到哪里,钻井纪录就创造到哪里。

鄂北工区开发初期,席银申曾担任华北五普鄂北工区指挥部主任多年,为提高工区的整体钻井效率,他一直探索大牛地气田提速技术,大幅提高了单只钻头的使用寿命和机械钻速。2010年,在他的组织下,华北五普提前实现了华北石油局、分公司提出的“大牛地气田水平井工业化,65天完钻”的目标,为鄂北工区水平井的全面铺开打下了基础。

油气会战开始后,他奔波于鄂尔多斯各工区。在红河油田,他常住钻井队,与项目部和钻井队技术人员一起观察、研究,解决了水平井涌、漏同存的难题,实现了水平井钻井“四个一趟钻”的提速目标。

2015年,杭锦旗井漏问题凸显。他又与华北工程鄂北指挥部常务副主任张冠军,一起奔波于固井实验室和钻井队,先后经过300多次室内试验,70多次现场试验,成功研制出KPD堵漏剂。使国内多家专业堵漏公司在此“折翼”的严重井漏,得到控制。

期间的忘我劳作,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外人只能感同,而不能身受。

今年,席银申到了杭锦旗。在这里,如果晚上不去井队,就一定在办公室查看资料,常到深夜。遇到难题时,他对着电脑凝神思考,或者一个人在办公室门前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的身影,给项目部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塑品牌,为单位排忧解难的责任

秋后的杭锦旗,天气渐冷,阴雨天和晴天参半。不出门时,席银申常在办公桌前思考技术方案。阳光从背后照在白发上,而他,却从未静心享受过这缕缕温暖。

重新接管华北五普鄂北工区,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是市场“寒冬”里锐减的工作量,一个是杭锦旗58井区严重的井漏而导致的各项钻井指标的下滑和高居不下的成本。

长年的野外生活,席银申很早头发就白了。今年,杭锦旗的队伍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

“他身体不好,血压高,血脂稠,仍一直在野外奔波,只想着为单位排忧解难。”五普鄂北工区指挥部司机连志强说:“那么大的岁数还在为单位的效益而拼命,看着他的满头白发,很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他连声说好,可一开始工作,就把身体和年龄忘干净了。”

华北五普在杭锦旗有十多支钻井队,常有多口井几乎同时发生井漏。只要电话打过来,无论何时,席银申立即核准数据、审定方案、对接措施、提示要点。有时候,凌晨五六点处理完井漏问题,又去别的井队,解决另一个问题。

他在跟时间赛跑。“市场不好,我们在这里有井打,已经很幸运了。不及时堵住井漏,效益每分每秒在流失。不但如此,我们在这里辛辛苦苦十几年树起来的品牌,也在流失。”

如今,已有29年党龄的席银申,无论走到哪儿,工作服上始终戴着党徽。工作几十年,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为人处世八项注意”:懂礼仪、守规矩、讲纪律、按程序;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事不分昼夜、活不分你我。

“一支优秀的队伍,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不打自己的小算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只要现场有事,随时随地冲上去。”这样一个老党员,谈到对一名合格党员的理解时,极朴实。

如果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资格老了,位置比别人高了,自然而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要摆正位置,把自己始终当做追求上进的普通一兵。

今年,华北五普在杭锦旗工区的单井堵漏平均时间由2015年的19.5天缩短至4.5天,高于预期效果,屡次刷新钻井纪录,并由此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要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必须把工作干到最好。”每次去井队开钻动员会,这是他频率最多的一句话。“要把五普在鄂北工区的信誉、品牌,乃至精气神重新夺回来。”

席银申没少给基层队鼓劲。2015年,华北五普在杭锦旗的钻井指标受到重创。而今年,持续的市场“寒冬”里,量价齐跌。珍惜工作量,打好每口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拼一把,何来业绩?没有业绩,如何巩固市场?

创新技术,需要永不服输的精神

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发的十多年里,席银申取得了众多让华北石油局、华北工程公司为之骄傲的业绩。这些业绩,源于他永不服输的精神。

“社会为什么总是向前发展?这说明有了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迷茫。一次不行两次,这个办法不行换个办法,坚持下去,总会找到办法。”席银申说。

在杭锦旗,由于地层复杂而导致的问题频出:井漏严重,在石千峰与石盒子组交界面,泥岩稳定性差,轻则掉快,重则井塌。全面推广泥浆不落地装置后,泥浆有害固相高。

这些问题,如今一个一个都有了解决的办法,并在泥浆维护节点、性能指标定位上,有了可行性数据。

“由于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导致每口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我之所以一定要锲而不舍,坚持下去,只是不想输给别人。”席银申说。

而不断用“土办法”解决现场“疑难杂症”,则是他长年经验积累后的沉淀。

2014年,有支井队第一次取芯,取芯筒里没岩芯,最后查到问题出在岩芯爪。现场的岩芯爪来自不同厂商,弹性不一样,过大或过小都会抓不住岩芯。要找出合适的,现场没测量工具。

席银申就地取材,用一个能正常工作的岩芯爪做样品,在上面放凡尔座,直到岩芯爪正常闭合,再用相同数量的凡尔座去鉴定别的岩芯爪,立刻解决了问题。这一招,让现场技术人员很佩服。

冬季是钻井生产事故的高危期,钻机气路常因结冰而失灵,轻者影响效率,重者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席银申利用酒精冰点低的物理特性,和他的同伴们反复试验,研发出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装置。如今,这套已获国家技术专利的装置,成为冬季安全施工的“标配”。

“我随着五普走过了四十多年,看着她一步步成长起来。现在想想,当初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最终我们都一个一个解决了,都不是问题了。五普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不惧困难、解决困难的历史。”

精细管理,做技术要有工匠精神

10月6日,杭锦旗小雨。

这些天,华北五普多支井队连续堵漏的同时,伴有其他问题。开完早会,席银申和五普杭锦旗项目部技术负责徐长龙一起到井队了解情况。而徐长龙,从昨晚到此时只睡了两个小时。

路上,席银申不停接打电话,询问引起复杂情况的原因。车窗外,雨点细密,这几天大风降温,冷风掠过草原,沙篙低伏。

车到井队,俩人先了解施工情况,计算数据,分析原因,之后到井场查看。席银申在泥浆罐和钻台上来回走动,测量泥浆数据,不放过任何施工细节。

风很大,细雨吹到脸上,冻得人哆嗦。这一天,席银申连续跑了4支井队,在夜色中回到项目部。

徐长龙跟随席银申一起工作了两年半,席银申在技术管理上的严谨、细致,给了他很大影响。

“他第一次让我写施工方案,细致的程度让我惊讶。”徐长龙说。那是2014年,他俩一起在华北工程鄂北指挥部帮忙。席银申让他起草神木区块的施工技术方案。审核时,方案中的每个标点、格式、字体,席银申都仔细推敲。

“这些数据,以及每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用什么来支撑?拿到现场能起多大作用?对施工队伍有无指导意义?”每次修改施工方案,一连串的问话,就像上了一堂技术课。

2015年,探索试验KPD堵漏剂的那些日子,席银申办公室的灯每晚12点前没熄过。遇到关键问题,有时整晚不睡觉。每逢井漏,无论天冷天热、刮风下雨,他和张冠军一起到钻井队了解堵漏情况。有问题了,再去固井队试验室调整配比,一步步完善堵漏剂。

KPD堵漏剂成熟后,席银申又通过整理大量现场数据,历时三个月,设计完成了一套适合堵漏工艺的“六表两单”。这是一套电子表格,只要输入几个现场数据,就能产生一串施工工艺数据。快捷、实用,节省了大量而繁琐的计算时间。

今年,钻井队每次堵漏前,徐长龙的技术方案,席银申同样要反复查看和修改多次。而他在施工现场的那份认真,徐长龙同样深有体会。

2014年7月,他俩在神木区块,因为之前短套管下错过位置,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每次井队下套管,席银申就盯在现场,有一次在钻台上从白天站到后半夜。

今年初,杭锦旗零下十多度。夜里不管几点堵漏,席银申一直到结束才走。再分析、总结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他是首席专家、指挥部副主任,快60岁了仍坚持盯在现场。”徐长龙难掩对这位长辈的尊敬:“他这种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和对待工作的严谨作风,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在席银申的电脑数据库里,保存着鄂北工区自2003年以来所有施工井的钻井报表数据。在这片数据的海洋里,他就像一名久经风浪的探海者,里面的每一块礁石,每一条海沟,都刻在他的脑海里。

“只有把钻井技术做到了极致,才能出成果,才能保住现有市场,开创更大的市场。”席银申说。

(王军 曲新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