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48年,1965年来到甘肃玉门油田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并在单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玉门油田工作的日子,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学习严、生活苦和工作累。
那时候一天除了8小时正常工作外,必须有两2小时的集体学习时间,还要有1小时的自学时间。学习就是学技术,学“老三篇”, 再就是听广播,从广播里学习当前党和国家的形势、政策。每天学习完,大家还要集中在一起,逐个发言,说说自己学习感想。一次,有口油井正在上作业起油管,队上有个同事请假了,我便自告奋勇顶了上去,一直加班直到把活干完。回到队部,大家已经听完广播正在发言,轮到我发言了,我说不出来,队长就训斥我,说我没有遵守“三老四严”,对学习不重视,跟党跟得不紧,虽然我当时非常委屈,但我还是接受了批评。现在条件好了,有电脑,有网络,国家形势、政策、法规、技术信息都可以随时查询到,而且组织上还有三会一课,党和企业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工友们更应该珍惜这种机会,把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用心去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的综合素质上去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玉门油田属于高寒区,海拔在1700米左右,每年除了5月到10月稍微暖和点,其余时间都在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25摄氏度,而且风沙极大,我们常年在戈壁滩上作业,干活儿时都睁不开眼,但还是得自己克服。1973年11月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道路封闭,井上急需封隔器,为了不耽误生产进度,我从5公里外的队部扛着25公斤重的封隔器,从山间小路往井上奔,遇到上坡我就使出吃奶的劲扛,遇到下坡我就顺势让封隔器慢慢滚下去,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井场,保证了工作进度。现在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干活有工具车,有吊车等各种设备,可能不再需要人拉肩扛了,但是,“人拉肩扛”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1978年,我调入河南油田下二门油矿参加大会战。刚到时条件非常艰苦,天气热,蚊虫四处叮咬,6个人在野外住一顶帐篷,一下雨帐篷就漏。即便这样,党的教诲和“三老四严”的作风与精神,还是支撑我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1980年,我被提拔为作业11队队长。那时,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全队职工无论风霜雨雪、白天黑夜,都抢时间上作业、扶躺井、保生产,夏天一身汗、一身泥,冬天一身冰、一身油,虽然苦、累,但我们作业队凭借顽强的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跃成为采油指挥部有名的标杆队。
1980年4月的一天,5-112井在夜里2时突发井喷,我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队上的值班人员实施压井。当时没有压井车,井口喷出的油气柱高达20多米。情况十分危急!到了现场后,巨大的气浪挟裹着原油,如巨龙般嘶吼着、肆虐着,把我们的耳朵震得生疼。为了不影响抢险,我们就地取材,把工衣棉袄撕破,从里面掏出棉花塞住耳朵。
整个井场被油气笼罩着,只要出现一个火星,就随时都会暴发难以控制的灾难。时间就是生命,迟一分钟就让危险剧增。我们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前仆后继,连续三次冒险采用抢起油管的办法来扩散油井压力,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井喷被制伏了。
夜晚的寒风使人忍不住打哆嗦,每个人从头到脚、从外到里的衣服,都浸透着黑乎乎的原油,分不出你是谁、我又是谁。
当年,我被评为河南油田“劳动模范”, 所带领的作业11队被河南油田会战指挥部授予二等功!
虽然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但我还关心着油田的发展,我从报纸、电视上得知由于国际油价下跌,使油田进入到“寒冬期”,尤其是今年,形势更加严峻。作为一个“老石油”,更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希望大家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因为现在的油田不管是从技术工艺还是工具设备,以及工作、生活环境都比我那时候好太多了,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自己现有的岗位,因为这些都是一代代石油人用汗水打拼出来的。大家要发扬共产党员遇到困难毫不退缩、敢冲敢上的拼搏精神!要坚持好“三老四严”的传统和“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全面打赢“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攻坚战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一句“老玉门”的口号与大家共勉: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困难越大,越有干头!
(口述:楚德来 文: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