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钻井工程研究院向上级汇报科研情况时,西南工程专家组肯定和表扬了该院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并临时决定新增申报一个科技成果请奖项目;该院送审鉴定的《川西复杂地层长裸眼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科技成果》经石油工程公司组织专家进行初步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前所未有的最高评价,凝聚了钻井工程研究院钻井工艺所怎样的付出?
“拼命三郎”团队患上“加班癖”
“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星星和月亮都要回家了。”
“乖,不是让妈妈告诉你嘛,爸爸加班,不要等爸爸,快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
2016年5月8日晚11:50,研究所副所长杨昌学的儿子又一次拨通爸爸的电话,责怪他又不按时回家。这种数不清的埋怨电话,对钻井工艺研究所的科研15人组合的小伙子们来讲,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翻开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王大勇的本子,厚厚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很多数据,有一页是这样写的:
2016年5月8日星期日,10人加班,时间:14:00至9日凌晨2:30,晚餐:自费盒饭,事由:科技成果鉴定项目修改。
2016年5月9日星期一,18人(包含欠平衡钻井所3人)分3组加班,时间:18:00至10日凌晨0:30,晚餐:自费盒饭,事由:锲入式堵漏、南方页岩气气体钻井推广应用(新增)成果奖励申报,科技成果鉴定项目完善。
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13人分2组加班,时间:18:00至13日凌晨0:30,晚餐:自费食堂,事由:川西复杂地层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新增)成果奖励申报,科技成果鉴定项目修改。
“因为我院专项科研人少、底子薄,要想把研究水平上个台阶,困难重重,不通过加班加点干、不通过广阅资料、交流学习简直就寸步难行。好在我们这的伙子没一个认‘怂’,不干出个名堂来决不罢休。”所长沈建文面对采访意味深长地说。
从零开始一步一个台阶
钻井工程研究院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像《沙家浜》阿庆嫂唱的“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缺人才是第一大难、少设备是第二大难、差试验基地是第三大难,如此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研究所做科研,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这伙子人就是没把这些困难当回事,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白手起家”了。
缺人才,那就打造人才队伍。钻井院“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增强队伍战斗力。对15个研究人员分批分拨送培,到大中专院校接受再教育;参加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到兄弟单位取经;参加网上工程类研究论坛;买《钻采工程》等期刊进行自学;请工具制造商、国际国内石油工程公司到钻井院交流技术。
少设备,那就通过和工具制造厂商合作,买不起那就租赁;和兄弟单位合作,我出技术,你出设备,成果共享;摸索出与相关单位的各种合作模式,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差试验基地,那就去和钻井公司洽谈,“软磨硬泡”取得试验机会。当然,前提是把自己的技术、工艺进行数次论证,要做到理论万无一失,要把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钻井公司给了一份信任,就要还他们十二分满意”,研究所秉承这一理念解决了一次次试验无基地的难题,同时也获得了钻井公司的一次次认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枯燥的科研进程中他们咬牙坚持着,从院级项目逐步到局级项目再到集团公司项目,走一步积累一次经验,走一步解决一些难题,一路走来,经验不断增多,解决问题的难度不断增强,如今,这个团队共完成中石化、工程公司等各级项目十项,申请专利十四项,获得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推广应用三等奖等奖励。
当有人向研究所所长沈建文问起那些奖励,他总是笑而不语,有时候问多了,他就回一句——“干好手中的活。”“不骄不躁,把荣誉看淡,把工作做实”这就是对钻井院工艺所科研人本质最好的概括。
引领成就“四驾齐驱”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钻井院研究所带动下,2015年钻井院“全员科技观”开始实施,科研工作在职工中全面铺开。钻井工艺所与定向所、油化所、欠平衡所三大技术服务所联合研究开展交叉合作项目,在钻井施工中以做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要求打造“精品工程”。科研和技术服务相辅相成,剑指钻井难题,敢于亮剑。2015年定向所、油化所施工井优良率达100%,创造了多项钻井施工记录;由研究所、欠平衡所联合自主研发的旋转空气锤泡沫钻井技术在濯页3井一举成功,解决了重庆区块浅表层裂缝孔洞发育、易漏、易垮难题。……“四驾齐驱”载着钻井工程研究院科研佳绩频传。
如今,钻井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已经从字眼上的15人钻研人员转变为全院人员,一个研究所、一群钻研人引领着全院上下继往开来攀向钻研路上更高峰。他们虽然不是“夕阳晚”,但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无需扬鞭自奋蹄。
(石油工程 张学平 边香翠 王大勇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