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出台微生物肥料迎来发展新契机

   2016-07-07 中华石化网农民日报

52

核心提示:“中国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却用了占世界化肥总量的35%。”日前,由北京裕丰金必来

“中国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却用了占世界化肥总量的35%。”日前,由北京裕丰金必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省池州市主办的“微生物肥料高峰论坛暨金必来新产品发布会”上,有关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为了追求农作物的产量,化肥越用越多,土地越喂越瘦……由此造成的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以及严重的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土壤修复改良迫在眉睫。

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明确提出,土壤污染防治要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市场作用。“土十条”的发布以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实施,土壤修复改良的巨大市场为微生物肥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土壤健康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酸化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被污染,作物发病率升高,是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关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要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改变以往的施肥习惯,实行“精”“调”“改”“替”四字诀,即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水溶肥、微生物肥、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

“土壤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它跟人类一样,也会生病和衰亡,而微生物正是土壤生命的体现者。”有关专家在论坛上指出,作物长不好的原因是作物的根不好,作物的根不好是因为土不好,土不好是因为土壤里缺乏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与有机质。所以,解决当前土壤生态质量问题、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当务之急,是在土壤中优先使用优质微生物肥料。

北京金必来公司董事长付荣军在论坛上提出,因长期以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日趋严重,但目前问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益微生物菌大量缺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急需要补充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来对土壤进行修复改良。只有土壤健康了,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

科技支撑助力产品异军突起

“金必来公司原本是一家以水溶肥见长的企业,在微生物肥料领域表现并不突出。”付荣军坦言,今年初,金必来与微生物肥料领域以研发见长的青州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拥有了全新的技术,才开发出全新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可以针对土壤修复与改良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年初,山东省青州市一草莓种植户,采用了未经腐熟的鸡粪作底肥,几亩大棚草莓在定植后不久,草莓苗基本枯死,种植户心急如焚。”付荣军介绍说,金必来公司的技术人员得知此事,到田间实际查看后,建议用微生物肥料进行挽救。在使用金必来的“亿菌土起”10天后,草莓长出了新叶;半个月后,恢复正常生长,并开出了白色的小花;32天后,完全康复恢复了生机。从此,金必来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在当地一炮打响、声名鹊起。

“公司的博士研发团队研发的新产品创新性地充分利用微生物自身刺激代谢产生的分泌物。”金必来青州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德修说,它能促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之回归到原始土壤的条件,同时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养分(氮磷钾)。更可贵的是,在微生物肥料中更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含有氨基酸、核酸、脂肪酸、低分子糖类、各种生长促进素、抗病物质及各种分解合成酵素等,如此综合性的微生物肥料能使土壤恢复自然生态平衡,能够达到修复与改良土壤的效果。

资本市场看好微生物肥料前景

从定位高端水溶肥到发力微生物肥料,金必来在继续完善其智慧土肥四维施肥法,其产业并购布局也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深圳华太国际董事长符勇认为,金必来作为一家即将登陆新三板的企业,除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水溶肥产品外,国家对土壤污染修复问题的重视,使得微生物肥料前景看好,金必来布局微生物肥料领域,为未来市值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金必来具有科技实力的微生物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次在安徽池州举办的微生物肥料新年产品发布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和肥料经销商近200人参会,订货异常踊跃,首批订货金额突破500万元。

来自吉林省梨树县一家合作社的理事长董全红,以前主要从事的是农村合作金融,这次专程赶来了解金必来推出的微生物肥料新产品,并签约成为了金必来的特约授权经销商,打算在500多位合作社社员中示范推广,让乡亲们用上好的肥料产品。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