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力推动输油管道建设 降低地炼运输成本

   2017-07-04 中华石化网金联创

70

核心提示:原油进口权放开后,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地炼)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数量大幅增长,但输油基础设施能力表现不足。为

原油进口权放开后,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地炼)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数量大幅增长,但输油基础设施能力表现不足。为降低地炼的运输成本,提升配套输油能力,山东省正在大力推动输油管道建设。记者获悉,随着204国道穿越点最后一处焊接今天完成,青岛港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这对地炼无疑是重大利好。

山东省聚集超过40家地炼和石化产业,产能已占全国地炼产能总量的70%以上。2015年以来,受益于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国际油价低位运行,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独立炼油商异军突起,购油量大增,一度呈现油轮排队进港的场面。

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地炼的炼油总能力已达2.6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4.8%;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5%,已占青岛港原油进口总量的65%.巨量增长的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背后,需要相应的环保、安全、低成本的运输能力。作为“第五种运输方式”的管道输油,较之传统的铁路、公路运输,更具环保、安全、低成本等特点。

2017年6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山东石化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步伐,不仅整合石化产业,而且要加强运输管理,“着眼长远,发展管道运输,大幅度提高管道运输的能力”。

青岛港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长输管道贯通后将改变过去山东地炼进口原油90%依靠公路运输、安全隐患较大的局面,预计每年可为山东炼化企业降低三分之二的原油运输成本节,约节省近30亿元,可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山东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岛港有关人士表示,建设这条长输管道,是已获原油进口资质和使用权的山东地炼集群对安全、环保、快速、经济的管道运输的需求;也是青岛港加快港口新旧动能转换、充分释放港口能力、实现港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据悉,董家口港区目前已建成世界一流的30万吨原油码头和200多万方的油罐群,港区年作业能力达到了2500万吨,输油管道的贯通打破了港区受到汽运限制能力释放的“瓶颈”。董潍管道一期工程起始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海业摩科瑞油品罐区,终于潍坊市滨海新区滨海末站,共涉及8个区市,25个乡镇,238个村庄,全长236公里,同沟双管敷设,配套100万立方中转库,设计输量3000万吨,总投资约30亿元。

该工程全线贯通后,青岛港将构建起由东黄、黄潍、董潍(双线)三条管道组成的原油输送大动脉体系,年输送能力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未来,随着董潍管道二期、三期的建成投产,将基本覆盖山东省的地方石化企业,从而把山东省地方石化企业集群和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的30万吨原油码头、200多万方的油罐群连为一体,串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