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煤炭主产区变身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2017-08-09 中华石化网经济参考报

68

核心提示:内蒙古雄跨“三北”,资源禀赋优越,是我国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富集区。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

内蒙古雄跨“三北”,资源禀赋优越,是我国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富集区。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重拳治沙改善生态的同时,也打响了防治雾霾的“攻坚战”,通过推进煤炭清洁转换、高效利用以及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努力构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当前能源产业已逐步走上科学有序地升级发展之路。

煤炭大省:“防沙”向“防霾”转变

内蒙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二十世纪末受干旱少雨、超载放牧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沙化退化严重,成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深入推进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内蒙古下大力气防沙治沙,全区荒漠化、沙化土地实现连续15年“双减少”。

虽然防沙治沙成效显著,但是雾霾却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新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表示,内蒙古现有煤炭产能11.4亿吨,产量8.5亿吨,居全国首位。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原煤输出比重大、新能源规模小、外送通道窄等因素影响,区内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下降,雾霾问题日益突出。

对此,内蒙古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既要大力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提高煤炭向清洁能源的转化比例,更要加快推进重点煤电基地至华北、华中、东北输电通道建设,使火电与风电“打捆外送”,煤制油与煤制气“双线出区”。

经过近年来对能源产业的换档升级和资源开发项目的严厉整治,内蒙古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2016年全区12个盟市PM2.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6%、17.9%;空气质量评价达标天数比例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多极支撑”

6月,投资290多亿元的内蒙古伊泰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正式开工,这是我国首个由民营企业承担的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项目,设计年产各类油品及液化石油气等产品215万吨,标志着中国煤制油产业的规模量产再次迈上新台阶。

“煤炭替代”势在必行,清洁能源“多极支撑”。内蒙古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表示,自治区抢抓国家推进石油替代战略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项目,目前已建成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五大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跳出了“挖煤卖煤”的传统发展模式,“一煤独大”开始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转变。

记者了解到,当前内蒙古已形成124万吨煤制油、17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年加工能力,年产能产量均领跑全国,整个煤化工链条正在形成化解2亿吨以上原煤的能力。

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也在“追风逐日”的号角声中向前迈进。

内蒙古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区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达到3446万千瓦,占区内电力总装机1/3,其中风电255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占全国风电装机的17%;光伏发电636万千瓦,居全国第四。新能源逐年稳步提升,完成发电量已占全区电力总发电量的约15%,本地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折合标准煤1429.9万吨,占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7.3%。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2014年,国家能源局出台的《服务内蒙古能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煤化工基地、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国内外能源密集型产业承接转移集聚区,并将内蒙古清洁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设重大项目列入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

加快内蒙古电网发展,推进“蒙电外送”被上升至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内蒙古清洁能源难以远距离、大规模、低损耗输电的瓶颈。

3年时间里,内蒙古建设和投运的特高压已达6条。截至目前,锡盟—山东济南、蒙西—天津南、锡盟—胜利3条特高压交流工程已建成投运;锡盟—泰州、上海庙—山东临沂、扎鲁特—山东青州3条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今年完工。

内蒙古上海庙清洁能源电力外送基地位于“塞外煤海”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这是国家在内蒙古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总装机规模1000万千瓦,投资350亿元,可就地转化煤炭3000多万吨。

依托正在建设的上海庙-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电力外送通道,该电力外送基地会将电能输送至1200多公里外的经济大省山东。工程建成投运后,每年可输电约550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城半年多的用电量。

国家电网蒙东检修公司副总经理叶立刚表示,内蒙古建设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全部竣工后,会对缓解东中部地区用电紧张和环境容量短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电源建设中风电、光电送出量的不断提升,能够有效减少煤炭消耗的比重,助力自治区建设成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