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大老牌化工企业合并组化工大鳄 一年省1个亿

   2017-10-13 中华石化网网易新闻

66

核心提示:作为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化工产业搬迁发展重大项目——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位于董家口的一期搬迁项目

作为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化工产业搬迁发展重大项目——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位于董家口的一期搬迁项目投产后,一举淘汰落后的聚氯乙烯产能16万吨、烧碱产能15万吨,新上产品在质量上达到世界高端水平。而抓住搬迁机遇,海湾集团利用董家口的空间、港口优势,创新实施“一体化”战略,由三家化工企业合并重组成立海湾化学有限公司,一举补齐了老企业在成本、能耗等方面的短板,大大降低建设、人力、资源成本,一年节省1亿元,竞争力大大增强。

重组:

三大老牌化工企业合并组化工大鳄

10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黄岛区港丰路66号的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这家连年入围青岛市百强企业、中国化工500强企业、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先进集体的企业是由青岛市三家知名的化工企业合并组成。 据介绍,海湾化学有限公司隶属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青岛化工厂、海晶化工,始建于1947年。秉承“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建设理念,海晶化工于2010年启动环保搬迁,2016年下半年全线投产。2017年6月20日,海晶化工更名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9月20日,海湾化学吸收合并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重组。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始建于1943年,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历史最悠久的多品种硅酸盐类专业生产企业,也是行业中唯一的国有企业。搬迁至董家口产业园后,建成12万吨 /年偏硅酸钠生产线,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偏硅酸钠生产线。新生产线在吸收美国PQ公司及瑞典 EKA等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大大提升了装置的产能和自动化水平。2016年7月,东岳泡花碱偏硅酸钠装置转让给海晶化工。

据悉,重组后的海湾化学总投资53亿元,占地2000亩,拥有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氯乙烯、3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苯乙烯和12万吨偏硅酸钠的能力,另有2个万吨级泊位。项目全面投产后,能生产出满足国内外中高端客户不同需求的产品。

目标: 实现“1+1+1>3”

海湾化学将全力打造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工企业。是什么让企业有这样的底气呢?据海湾化学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清亮介绍,首先是技术优势,海湾化学现拥有当今国际先进的四大核心技术:一、引进英国英力士VCM/PVC专有工艺技术,生产VCM及通用型、特种PVC树脂产品;二、引进美国德西尼布石伟公司的乙苯脱氢法清洁生产工艺生产苯乙烯;三、引进日本氯工程先进的离子膜电解技术,生产32%、50%烧碱;四、引进德国TGE技术,建设包括50000立方米储罐在内的低温乙烯储运装置。除此之外,项目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丹麦、韩国和日本等国外知名尖端企业签订了二三十项设备合同,全面提升项目各装置在安全、环保、节能与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 除技术优势以外,海湾集团“一体化”战略大大降低的企业成本。“ 一体化 发展思路贯穿海湾集团顶层设计的始终。集团抓住搬迁机遇,规划设计之初,便考虑提高产品关联度、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工园区优势,并最早提出两个一体化发展思路——仓储物流及公用工程一体化。”张清亮介绍说,由两个一体化到规划发展、安全环保、公用工程、仓储物流、智能管理五个一体化,海湾化学重组后, “1+1+1 > 3”的组合效应将凸显。

算账: 一年成本减少至少一个亿

采访中,张清亮跟记者透露说,“1+1+1 > 3”的组合效应仅在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合计一年就可降低1个多亿。首先,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将原来的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青岛碱业新材料安排在同一个园区,避免了以往的重复建设,可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园区内,氯碱装置可以通过管道直接将高温烧碱输送至偏硅酸钠装置,供其作为生产原料使用。根据初步测算,仅烧碱的运输费用一年就可节约200万元,同时每年可节约各种能源价值1000万元以上。”张清亮介绍说,苯乙烯装置不必再重复建设低温乙烯储罐,50000立方米的乙烯大罐完全能够满足园区生产需要。只需在氯乙烯装置增加个乙烯汽化器,便可将气态乙烯源源不断地送往苯乙烯装置,以供其作为生产原料共享。 空分空压、污水处理、热电等公用工程装置可为整个园区提供仪表气、蒸汽等,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运用;全国最大的乙烯罐可称得上大仓储,管廊在船与罐之间的无缝对接可算是大物流,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先进的装置及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工需求量减半;产业链间“吃干榨尽”“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提增了盈利空间 ;ERP 项目推进为智能化产供销存提供了条件,重组后的海湾化学必将收到“1+1+1 > 3”的成效,释放化工产业集聚“红利”。 “以前我们买外面的蒸汽,550元一吨,现在一吨能节省七八十块钱,一年就节省三四千万。办公楼、场地省去重复建设,成本降低。采取集约、高效管理,人的素质高,集约化智能化管理,以前三个厂2000多人,现在只需900个人。人少了一半,产值却能翻番。人力成本一年节省三千多万……”张清亮说。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