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煤控如何发力?

   2017-12-21 中华石化网中国环境报

52

核心提示:第四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大会以“砥砺前行,保卫蓝天”为主题。在今

第四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大会以“砥砺前行,保卫蓝天”为主题。在今年前三季度工业部门燃煤量升高的情况下,会议对工业煤耗上升的原因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业煤控工作作出了解答。本版特刊发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

中国散煤综合治理报告发布

  宏观经济向好导致今年煤炭消费回暖

本次会议上,中国煤控项目散煤治理课题组发布了《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城镇和农村生活散烧煤、农业散烧煤、商业及公共机构散烧煤以及工业领域中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和工业小窑炉散烧煤。《报告》提出中国煤控项目的散煤治理目标,到2020年力争减少散煤两亿吨。

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部门的燃煤量比去年增加了1.6%。中国煤控项目研究核心组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博士介绍说,在连续3年煤炭消费量下降的情况下,今年煤炭消费量比去年有所回升。

“1月~10月,火力煤发电量增长了5.4%,除了水泥以外,其他建材行业煤炭消费量都有所增长。这对我们2017年的煤控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杨富强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2017年1月~10月,90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20.3亿吨,同比增加1.5亿吨。其中,排名前10家的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12.2亿吨,占大型企业原煤产量的60.1%。

“主要是因为今年宏观经济形势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表示。

2017年,经济增长加速。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中国煤控项目分析师李雪玉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实体经济有效发展,制造业成为支撑工业增长的主动力。

“2017年电力和工业部门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及煤耗有所增加。”李雪玉强调,“我们要足够警惕,落实工业部门的煤控和污染物减排工作,这是落实‘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

张有生认为:“2017年我们的能源形势用‘回暖’来描述可能更加准确。”从量上看,煤炭消费量不降反升。“过去3年煤炭产量累计下降了4.6亿吨原煤。今年1月~10月份,煤炭产量同比增长4.8%左右,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12%。”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煤炭消费量要持续、长期地保持像过去3年的下降,难度比较大。“最近几年,煤炭消费量的增长有可能进入所谓的平台期。”这意味着煤炭消费量增长形势绝对不可能再反弹到过去黄金10年期间增长两亿多吨的水平。未来3年~5年内处于平台期的波动可能性更大。

新形势下煤控工作任重道远

  能源结构清洁化是关键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次设定了与煤炭消费总量有关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到 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煤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31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的目标。这对推动能源转型、治理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根据《报告》,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和工业小锅炉是散煤治理的关键,淘汰落后产能是工业小锅炉散煤治理的重要内容。

杨富强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煤炭消费继续保持在下降的通道中,争取将部门的煤控经验与地方试点相结合,实现2020年比2015年减少煤炭消费4.2亿吨的目标。狠抓煤控不放松,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绝对脱钩。

在工业小锅炉方面,《报告》提到,截至2015年底,35蒸吨以下工业小锅炉燃煤2.2亿吨,其中有将近50%用在10蒸吨以下的燃煤小锅炉,约70%用于工业领域。小锅炉治理过程中,清洁能源替代应该优先应用于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在排放能够达标的情况下,可采用洁净煤。

李雪玉建议,首先要对燃煤小锅炉进行全国性普查,采用在线登记系统,追踪燃煤小锅炉使用、淘汰、整治的进度。同时,要坚持以污染物排放控制为核心,考虑到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和高效的运用方式,在一些地方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项改造资金,加快工业小锅炉的整治。

不久前由清华大学完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如何在2030年实现PM2.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基于能源及末端控制情景的数值模拟探讨》报告中提出,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要在2030年实现全面达标,必须加强末端控制,并从源头上深化能源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是保证未来我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关键所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说。

贺克斌认为,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大气污染治理基本上就要走入死胡同”。以往大气污染治理削减的污染物总量,无法达到在2030年大气质量全面达标的要求。因而,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是必由之路。“现在,‘2+26’城市有关部门均非常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因为大气质量与本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贺克斌说,强化末端控制并进行产业升级,实际上是环境保护同经济相协同,通过环境保护实现供给侧改革,在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推动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双赢。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指出,精准的末端控制可以将主要的污染物在2015年的基础上削减10%~30%左右,而使用强化的末端控制,削减幅度基本在50%~65%左右。“仅靠末端治理很难使所有城市达标,调整能源结构是未来城市PM2.5的浓度实现全面达标的关键。”张强补充道。

节能潜力仍然排在第一

  高耗能工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控目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和部门煤控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分享了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工业控煤目标。研究人员指出,重点用能工业部门是煤控工作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煤控全面结合,互相促进。部门层面煤控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钢铁、煤炭超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电力、水泥等工业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恢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煤控核心小组组长杜祥琬指出,从煤控的减量、替代、清洁3个途径上来看,节能的潜力仍然排在第一位。“当前,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趋于饱和,应该进行控制。其次,要控制好煤电。现在煤电还在增长中,但是煤电的年开工率、开工时间显示其仍处于低效率运行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煤电机组装机总量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控制好煤电。第三,要控制好煤化工产业。一些高碳项目会对中国煤炭总量控制带来影响。”

能源替代是未来的方向,专家指出,要结合工业具体特点,进一步明确能源替代的应用领域,在手段上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政府层面,要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掘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节能。

“我们的能源系统效率只有36%,低于发达国家将近六七个百分点。”杨富强指出,这两年煤炭去产能4.4亿吨,钢去产能1.5亿吨,占国家2020年计划的56%和82%,“这是很大的进步,企业亏损状况也有改变,现在企业亏损已经下降0.6%,在工业上的环保投入也比其他行业高16%。”

在煤电方面,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在会上指出,通过稳步推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升能效节能电量。他指出,假设从2017年起,通过各种手段实现150亿千瓦时的能效节能电量,并逐年增加50亿千瓦时,争取到2020年可实现900亿千瓦时累计节电量。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