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央企大重组还是大垄断

   2011-05-13 石油石油

129

“中央企业的改革重组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作出如此表态。话音刚落,作为2007年央企重组第一枪的东方电气集团整体上市马上在股市中表现出强劲走势:股价连续四天涨停,累计涨幅超过46%。

  面对如此热捧的局面,该如何正确认识国资委主导下的央企重组?央企重组会不会形成新的垄断?

  央企重组机会难得

  《中国经营报》:在国资委的主导下,央企改革正呈加速之势,这轮央企重组的目的是提高央企的竞争力,这一背景该如何解读?

  孙立坚:央企的竞争力不提高,有可能直接会造成百姓福利的损失。因为老百姓要支付一个偏高的垄断价格。如果国家采取了价格控制,看上去老百姓获利,但是,必须意识到,政府不是一个盈利部门,对低效率企业所需要的额外补贴,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影响到未来税收和公共产品的投资规模,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广大的老百姓。

  央企的竞争力不提高,直接影响到央企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央企的产品很多直接涉及到我国国泰民安的重要领域,所以,一旦处于非常时期,我们的政治威慑力和社会安定就会受影响。

  央企的竞争力不提高,而且如果根源出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上,就会滋生腐败现象。比如,企业的管理层就会热衷于走关系、做假账、搞贪污、压“民企”等非生产性的行为上。

  刘堪:2007年,中国正迎来央企重组的黄金机会。对于市场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仅仅依靠加息和调整汇率是不能解决的,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虚拟经济的蓄水池才能把如此多的资金容纳下来。从国际的经验看,由于本币升值而产生的大量资金流入一个国家,时间上是非常短暂的,机会非常难得,而发展资本市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国家骨干企业上市。通过央企上市,国家在获得高额溢价回报的同时,既充实了国库,还能有效化解困扰银行多年的资产质量问题。

  央企整体上市为何成利好?

  《中国经营报》:央企整体上市是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在股市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准备整体上市的企业股价都上涨了不少。怎么看待央企整体上市跟股价上涨的关系?

  孙立坚:央企整体上市不仅没有打压股市反而被市场青睐,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央企的重组计划被市场认可,即这种做大做强的战略今后一定会带来企业高额的回报,事实上有些重组后的央企业绩明显改善,确实令人称赞。其次,央企整体上市能够站稳市场,尤其在目前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整体上市不会对股价有下压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大型企业的股价波动性小,便于操作。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消极因素,没有选择分拆上市是因为一旦分拆上市,央企的部分“劣质”资源就会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成本。在目前市场流动性宽松和香港股市的红筹股推动效应下,政府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降低央企重组的财政成本。

  刘堪:央企的整体上市其实是一种对产业链的整合。以中石化为例,中石化要约收购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四家子公司的流通股,从产业链看,既有上游企业的公司,也有下游企业的公司,而通过这种整合,减少了关联交易,同时还能提高效益。对于这样的央企重组,股市当然是持欢迎态度的。

  央企重组会不会加剧垄断?

  《中国经营报》:国资委加速央企重组的目的是让央企做大做强,目标则是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对此,有人担心,一部分人认为,央企重组会造成垄断,会加剧不公平竞争,也会限制民企机会。

  高辉清:从理论上讲,国家只应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特殊行业(比如一些重要的国防工业和造币等)进行垄断,政府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主要不是为了资产的增值,而是为了履行公共责任和保持国家对其的控制力。而在竞争领域,国家不仅不应该垄断,而是应该完全退出。但在现实中,在国有经济的退出与整个市场改革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如果国有经济退出太慢,会给市场改革拖后腿,进而影响整个改革进程。但如果国有经济退出太快,超出了改革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不仅会使市场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正因如此,我们在一段时期(如3~5年)内还应当允许国有企业在一些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大的竞争性产业,如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信业、金融业等保持足够的影响力,甚至是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暂时维持垄断地位的合法性,是为了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作为享受“垄断”权利的国有企业就必须承担起部分“转移支付”、“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财政职能。

  孙立坚:日本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在为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对市场、政府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光有企业参与的市场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光有强势的政府而缺乏具有经营活力的企业载体,也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只有官民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他们的判断依据是,目前市场的开放度前所未有,很多跨国企业的能量已超过了当地本国企业的规模以及所在国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都得到了母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做大不等于做强,做大不等于垄断,由于央企重组后的定位集中在某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再加上企业发展的联带效应,重组后的央企应该跟民企和外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关系、合作关系。但是,重组后央企如果缺乏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机制,缺乏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的定位,那么央企和其他企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无法建立,当然也就有可能制约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因为一些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完全可以替代央企提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链接

  央企利润增幅下降

  2006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增长20.1%;但是利润增幅却是连续第三年下降,且下降还有加快的趋势。

  国资委数据显示,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增长18.2%,而2005年和2004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分别为34.8%和42.5%。利润增幅每年下降5%以上。这意味着在经过2003年~2004年投资高增长,企业迅猛扩张所带来的利润高增长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下滑,利润增长步入下降通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6.0%;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