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2018-02-12 中华石化网新华网

86

核心提示:11日上午,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氢能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跨学科、

11日上午,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氢能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

成立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级氢能产业联盟,推动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推广应用和交流宣传,将全面助力提升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市场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也预示着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开始进入规范与加速发展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氢能社会的进程将提质提速。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中国氢能战略联盟指导部委、理事会成员单位负责人,部分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代表200多人参加联盟成立大会。

随着氢能应用技术发展逐渐成熟,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持续增大,氢能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实现低碳环保发展的重要创新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多国政府都已出台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氢能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发达国家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全球发展氢能最积极国家之一的日本,近年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取得超过1500件专利。

自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战略、产业结构、科技、财政等方面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并鼓励包括氢燃料电池和相关产业在内的氢能产业发展。但目前国内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相对滞后,氢能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加速提质发展,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在国家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能源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联合17家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材料等行业的大型企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并邀请政、产、学、研及金融界50多家单位首批加入,成立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探索形成中国特色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模式,为国家制定氢能源及燃料电池发展战略和实施路线图提供智库咨询建议;整合各方资源,吸纳社会资本,共同支撑和推动联盟成员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级和地方“氢能及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区”建设,促进我国氢能、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及应用技术的标准制定;提高社会公众对氢能产业的认知度,在国内形成有利于氢能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属于前瞻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中国氢能战略联盟成立后,将一方面通过集聚相关产业在产、学、研各方面的技术资源,加强协同创新,统筹推动包括制氢、储运氢、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加快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及市场协同,统筹指导联盟成员凝练自身研发与产业优势,在氢能利用技术、安全技术、氢能技术标准上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在国防、分布式能源、汽车动力、储能装备等方向的跨领域应用,建立融投资机制以吸引风险投资和发起基金,加速推广中国的氢能产业布局,共同推进中国氢能社会的构建。

中国氢能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国家能源集团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首家重组成立的特大型中央能源企业,集团总资产超过1.8万亿,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下属的煤炭、常规发电、风电、煤制油化工等业务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生产运营和盈利水平在中央企业中名列前茅。作为综合能源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在氢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煤化工板块年产超过400万吨氢气,已具备能供应400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制氢能力,世界排名第一;煤制氢成本是天然气制氢成本的70-80%,是重油或石脑油制氢成本的60-70%;已成功示范3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CCS)技术,为处理好煤化工制氢的碳排放奠定基础;拥有装机规模可观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可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量。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快布局从制氢到加氢站的氢能利用全产业链,并参与氢燃料电池的研制与开发,正计划在江苏如皋、陕西咸阳、内蒙古包头等地投资建设氢能项目。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