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给了煤炭行业哪些信号?

   2018-02-13 中华石化网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60

核心提示:1月中下旬以来,安徽、新疆等地两会陆续召开,透露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量信息,其中一些与煤炭息息相关。各

1月中下旬以来,安徽、新疆等地两会陆续召开,透露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量信息,其中一些与煤炭息息相关。

各地明确煤炭去产能目标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计划,我国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据统计,2016年、2017年,我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超4.4亿吨。从目前一些地区、部门公布的2018年去产能目标来看,各地累计已超过500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今年完成。其中,2018年,央企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65万吨;山西将通过实施减量重组置换,退出煤炭过剩产能2300万吨;山东将退出煤炭产能465万吨;内蒙古将退出煤炭产能405万吨;安徽将退出煤炭产能690万吨。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煤炭产能1062万吨。

除了明确去产能目标任务外,河北、四川、江西、宁夏等地,也在推动煤炭产能置换指标公开交易。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清零行动”长效机制,确保应退尽退。新疆提出,今年将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煤电、水泥等行业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防止死灰复燃。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僵尸企业退出,也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点。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重点做好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工作。优化国资布局,实施“腾笼换鸟”;推进专业化重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有效参与混改;有效化解国企历史包袱,完成“三供一业”移交,加快僵尸企业退出。

陕西省则提出,2018年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今年新疆将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更加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破除无效供给。推动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新一轮技术改造。

加快培育新动能

旧动能去了,地区要发展,就需要培育新动能。各地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动能。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5年,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打造煤层气支柱产业。2018年,山西将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煤—电—铝(镁)—材、煤—焦—化(钢)等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打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我们计划把关停的煤矿改造成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包括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及建设煤炭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吸引煤炭行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董事长王玉宝表示。

今年陕西省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狠抓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内蒙古提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新疆将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煤、电、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油、煤、电一体化重大项目建设。安徽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成中安联合煤化工等重大项目。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在开采利用煤炭时,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河北省提出,2018年将重点开展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实施电代煤、气代煤改造。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将推进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工程。

“根据我国资源结构现状,全面实施煤改气存在很大困难。”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高志表示,推广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新技术既符合国家要求,也符合陕西实际,应借此大力发展高效超细煤粉和洁净型煤。

安徽省将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该省将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扩大生态补偿机制覆盖面,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当前各地对采煤塌陷区治理已出台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如环境治理保证金提取难度大,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费负担重,治理项目进场施工困难多等。”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煤矿安监局局长王端武表示。对此,王端武建议尽快出台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验收移交管理办法,优化环境治理保证金提取办法,提高采煤塌陷区治理效率。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