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2018-03-13 中华石化网经济日报

75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人们说,蜡炬成灰泪始干,因为石油基蜡熔点是70摄氏度,会让人流泪。”全国人大代表、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晋平说,在国外看到的蜡和工业蜡是高熔点费托蜡,熔点可达115摄氏度,更纯更清洁。通过科技创新,潞安集团的煤变成了高熔点费托蜡。潞安是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采用自主专利技术生产高熔点费托蜡的企业,生产的微粉蜡、氧化蜡、氯化石蜡等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随着新项目的达成,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蜡供应商,实现煤炭由传统的低端基础燃料向高端新型材料的转变。

李晋平代表说:“煤炭的转化就是转型,高端转化就是高端转型,要把煤从以前的按吨卖变成按公斤卖、按克卖。对我们来说,能源革命就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与石油基不同的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煤基发展之路。”如今,潞安以科技为引领,通过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以煤为基,生产出了5大类、27种产品、180个牌号的高端一级化学品、高端油料和高端特种材料,实现了煤炭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最优化。

“煤层气又叫瓦斯,过去是煤炭安全生产的最大杀手,如今已是清洁能源的天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晋城市市长刘锋近年来一直关注煤层气利用。他介绍,晋城是全国最早开发煤层气的地区,也是煤层气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晋城市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去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气荒,晋城向外调出400多万立方米的煤层气。

尽管煤层气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刘锋代表说,一是矿业权98%由特大型企业持有,存在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的现象。二是煤炭与煤层气相伴,但煤权与气权不统一,造成采煤与采气不能统筹兼顾,对安全生产造成隐患。他建议,深化煤层气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企业占而不采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实行气随煤走的政策。

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市长武宏文说,大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过去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所占的份额超过50%。煤给大同带来过荣耀,但“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也留下了阵痛。近年来,大同推动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供给提速,去年煤炭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下降3.6%。如今,大同风电、光电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7%和39%。“煤都”正在加快向“能都”转型。

电力运行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山西弃风弃光的比例仅为5%,符合10%以内的国家要求,说明新能源在山西的发展有需求、有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刘宏新说,适应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山西省风电、光电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山西全社会用电量接近2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6%,一举扭转了连续23个月的负增长态势。

打好能源革命组合拳

人才是能源革命的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阳煤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说,能源革命需要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他调研发现,不少煤矿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依然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发展。他建议有关部门对煤炭企业实施人才强企行动,为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能源革命离不开产业集群支撑。“一段时间以来,煤化工行业盈利能力下滑,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煤化工产品存在高端化短板,整体盈利水平不高,标准体系亟待建立。”全国人大代表、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润安建议,国家应在煤化工产业绿色创新发展、高端化发展上加大支持力度。搭建产业融合平台,改变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对立竞争的局面,促进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煤、铝、电三种资源产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产业链关系,通过一体化改革的路径可以事半功倍。山西是我国铝土、煤炭、电力资源和区位等组合匹配最优的省份,有着发展铝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存在产业链条不完整问题,在全国铝工业格局中,处于氧化铝大省、电解铝小省、铝加工弱省的地位。对此,山西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批复山西“煤—电—铝—材”一体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建议》,建议国家在山西确保不新增对外销售商品铝的前提下批复实施方案,允许山西将氧化铝就地直接转化为高端铝加工产品,打造全产业链铝工业基地。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