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难度大 多方建言化工园区污染治理

   2018-11-28 中华石化网中国化工报

376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中央督察工作的逐渐深入,化工园区的环保问题频频被暴光,公众质疑声不断。事实上,无论是政府

近年来,随着中央督察工作的逐渐深入,化工园区的环保问题频频被暴光,公众质疑声不断。事实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园区,以及环保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解决化工园区的环保问题。

11月21~22日,2018中国化工园区绿色发展大会在宁波召开。在同期召开的化工园区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分论坛上,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化工园区及环保企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就石化园区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建言献策。

  环境管理难度大

对于当前化工园区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环保技术国际交流部主任唐艳冬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很多园区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存在突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管理责任不清、技术力量薄弱;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装置,污水管网未覆盖全部区域,无固废集中处理设施;有毒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高盐高浓度废水处理,恶臭气体排放强度高,工业固废(危废)风险较高;园区管理机构环境管理意识不清,园区环境管理档案缺失,园区专职环境管理人员少,技术薄弱。

“化工企业废水体现‘三高一难’特性,难以实现稳定处理,企业稀释后超标排放、偷排等情况屡禁不止,部分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工艺与管理模式仍沿袭市政污水治理思路,在废水处理工艺、源头管控以及应急等方面未考虑化工园区废水特征,实际运行处理稳定性差,超标排放时有发生。”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白永刚在会上一针见血指出。

“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突出特点为监测难、溯源难、治理难和管理难,所以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顾问田金平表示,对于精细化工园区来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

白永刚表示,不同于市政污水集中处理和工业废水分散治理,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需要创新思想理念、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必须站在园区层面,确立系统化、全方位控制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措施。

  污染治理全面推开

唐艳冬指出,《水十条》《水污染防治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规划布局与管理、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8年7月实施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是当下各行各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推进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对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国家级新区、高新区、重点工业园区及港口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环保做不好,园区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打击,如果做好了,对于园区的招商引资有很好的效果。“唐艳冬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喹诺酮抗生素生产基地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园区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受到了与会者高度关注。

田金平表示,VOCs治理是当前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园区以共性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为依托,构建起了资源高效利用、能量和水梯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特征的染料产业链,以绿色合成技术为依托,构建了上下游整体协作、全流程污染预防为特征的喹诺酮医药产业链。

  先进处理技术助力

来自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中汇金源(北京)发展有限公司、博瑞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钛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匠人智慧(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杜尔涂装系统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冷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代表分别从园区绿色产业链构建、园区污泥脱水干化一体化解决方案、园区废水一体化治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综合解决方案、园区智慧管控与绿色发展多角度进行了介绍。

达斯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水远敏介绍了应用载体流化床技术,该技术的核心ABR(高效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好氧生物反应器,可以对废水中难降解COD非浓缩,也非转移,而是充分的生物降解,不产生二次污染。

天津机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齐曼介绍的连续生物焦吸附/再生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引起了与会者兴趣。据齐曼介绍,传统生化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应对环保的新要求,特别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以及含有工业废水的城市污水厂尾水,天津机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连续生物焦吸附及再生技术,是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吸附特征,可去除一般生物和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有机物。可应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