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伟:魂归英台

   2011-06-16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7

  李长伟病倒在岗位上,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弥留之际,长伟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看一看,再看一眼他的井组,再看一眼他心爱的油田。然而由于病情太重,李长伟的心愿成了遗愿,在回家的路上,长伟闭上的双眼,再也没能睁开。

  噩耗传回吉林英台,人们几乎重复着同样的反应:先是惊愕,继而是疑惑,然后陷入了沉思与痛惜。同事和朋友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悼念长伟:愿长伟的灵魂早归英台,愿长伟的事业继续发展。

  一名普通的员工,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生命,如此牵动全厂上千人,这在英台是从未有过的,原因很简单:长伟太优秀了。

  在李长伟病逝后的那段日子里,所有了解长伟的人,都在总结评价长伟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回忆着长伟动人难忘的故事。

  “长伟喜欢他的工作。”病重住院期间,李长伟牵挂最多的是工作。同事程彦华回忆说:“长伟在长春住院五六天了,我去看他。长伟对我说:‘大小伙子怎么说倒下就倒下了呢?不用担心,没有问题的,你们就在井组等我好了,”“长伟盘算着:‘上个月他已攒了5个休班,如果现在能回厂,并且中下旬不休,还可以出满勤。’”同事姜云水一直保留着长伟最后的短信:“姜哥,我在北京,现在身体很虚弱,骨穿又做了4次,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为了防止感染,整天戴着大口罩,不能下床。井组上的事只能拜托你了,我原计划把7号井组的面貌彻底改变一下,我不想7号井组在我的手中出差错,拜托了,姜哥。”后来姜云水知道,为了编这则短信,虚弱的长伟竟用了3个多小时。

  “长伟能吃苦,能打硬仗。”采油一队党支部书记刘国新对李长伟勇战洪魔的事记忆犹新:“2003年的那场特大洪水,143区块全部位于嫩江行汛区内,积水普遍超过一米,最深处在二米以上。李长伟是党员突击队的一员,45天没有离开过井场,最重、最险的活总是抢在前面。为了防止原油从井口外渗,污染江水,必须对每个井口加拦油栅,并严加守护,有时,他们一天就要在冰冷的江水中顶着风浪干上七八个小时。但长伟从没叫过一声苦,始终和大家一道迎来了抗洪夺油斗争的胜利。因此,长伟的名字被镌刻在英台采油厂 ‘中流砥柱’的丰碑上。”

  “长伟爱学习。”厂人事管理部门的同志介绍说:“从部队刚转业时,长伟对油田一无所知。一年后,长伟就成了技术能手;仅仅两年又成为‘高技能岗位明星’;3年刚过,长伟赢得了全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在短短5年的工作生涯里,李长伟不仅考取了采油工、电工、压力容器操作工3个技术工种的操作资质,还自学了大庆石油学院采油专业专科阶段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了大专文凭。”

  “长伟珍惜荣誉。”战友、同事潘月春最了解李长伟:“长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在17号井组当了两年的班长,两年的综合测评17号井组都位列全厂77个班组的第一名。后来领导把16号井组交给了李长伟,16号井组面貌也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在长伟离开我们之前4个月,队领导又把全队的老大难7号井组让长伟来管,在短短的一百多天中,7号井组的排名便向前提升了40个位次,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长伟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同事刘志山说:“每天早晨一看到饭盒,就会想起长伟,实在咽不下去。”原来刘志山有不吃早饭的习惯,李长伟每天都从食堂为他带来可口的饭菜,并看着他一口一口吃下去。同事程彦华每次回长春,都把长伟的家当成旅馆,长伟总是起得很早,为他收拾好行李,准备路上的饮水和吃的。程彦华说:“如今长伟走了,再到松原,也只能真的住旅馆了。”

  长伟走了,留给人们的是不尽的遗憾;长伟又回来了,长伟的精神带给人们更多的思索和动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