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物探“改、优、创”突破山地物探壁垒

   2010-12-01 中国石化新闻网束荣华

117

    束荣华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变化,山地物探已成为国内油气勘探的重要战场,面对山地地质结构多样变化、地形条件错综复杂的生产形势,2010年华北石油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在旬邑—宜君区块积极开展山地物探课题研究,改进技术方法、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创新后勤保供管理,有效突破了困扰资料高品质、生产高效规模化的山地物探壁垒。

    441物探队70天完成16869炮工作量,最高日效535炮,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国内同类项目,几近于一般地形生产效率,并刷新华北石油局两项新纪录。

    “立体式”试验攻关复杂地质结构

    山地物探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质结构的负责多变方面。地质研究认为,旬邑—宜君区块中生界和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条件良好,由于在地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区块构造在侏罗系和白垩系残存较薄,第三系缺失,本区断裂不甚发育,几条断层表现为多期、多类型、多成因等复杂特征,造成地震地质异常复杂,缺乏普遍性和规律性。

    面临着棘手的地质结构难题,且没有有效的数据资料可参照对比,该公司以“点、段、线”为要素,开展缜密的“立体式”生产试验。以“点”为突破口,结合地表、地质特征,选取工区各部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井深、药量、检波器组合及组合井的生产试验,拟定出初步的激发、接收因素。为进一步求证涵盖工区地质结构的采集因素,在“段”上下功夫,挑选项目测线中地质、地貌变化最大的测线作为试验段,展开表层调查,进行试验性采集,对照两者进行综合的解释、分析、评价,优选出不同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最佳生产因素。经过系列的试验并非就能高枕无忧,该公司主动在复杂区域增加表层调查的点数,提前解释、分析,根据地质结构数据的变化增设试验井,做到边生产,边试验,边调整。

    通过不断的系统性试验,及时掌握了地质结构的变化,采用最合理的采集因素,确保了地震资料的高品质。旬邑—宜君项目原始资料合格率100%,一级品率82%,明显优于中石化集团公司“金牌队”山地项目一级品率70%的要求。

    优化资源配置提速效率

    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山地物探生产效率普遍较低。该公司积极探索山地作业方法,打破常规组织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该区块素有“陕西绿肺”之称,植被茂密,仅林场就有12个,约占工区面积的80%,达500平方公里之多,工区内交通闭塞,几乎无路可循,18条测线中有5条需穿越原始森林无人区。针对所有采集设备全部依靠人力扛运的难题,该公司在采集生产中优化人力配置,按照采集链为标准定员编组,以3个人为一组,用扁担和自制的背架运输两根电缆、12串检波器、两个采集站。项目共投入3600道采集站、7200串检波器,根据生产进度统计,采集人员平均每人每天约负重70斤,山路攀行8-15公里,犹如每天跑一场马拉松。通过人员优化组合,采集排列收放线速度提高了近两小时。

    为解决山地钻井周期长、效率偏低的现象,该公司把140台钻机分散布置到各条测线,按照地形、地质状况的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量,每台钻机配备一名训练有素的监井员跟随钻机工作,负责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钻井质量的监控、以及钻井信息的及时上报等工作,避免了点多面广的管理混乱,最大化地减少钻机搬运次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钻井工作时间,钻井效率较以往增速三分之一。

    针对以往山地项目中由于地势、植被等因素,而造成爆炸人员寻找炮点难度大、人员移动速度慢,放炮作业效率偏低的现象,该公司因势利导,配置12套爆炸设备,按照地形难易程度分配放炮工作量、提前踏勘作业路线、做好醒目的炮点标志,放炮速度提高到约180炮/小时,平均一分钟放3炮,工作时间保持在2-4小时/天,达到了一般地区放炮速度的水平,相对于山地作业无疑是一项突破。

    后勤保供因地制宜便捷生产

    “山地物探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和职工情绪的稳定”有30多年丰富经验的驻队监督对此深有感触。

    该项目作业区域远离城镇,营地距离施工现场约70余公里,最远处达100多公里,路途较远。面对因长途运输时间长,后勤供给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难题,该公司颇费周折,投入人力、财力把后勤保障供给中心前移至测线附近,分别在测线集中区域建立了头、中、尾三个后勤生产、生活支撑点。同时,生产指挥中心也前移至支撑点,营地大部分后勤人员分散到各支撑点,服务现场生产,确保现场生产物资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和补充,职工日常生活供应更加便捷。建立支撑点后,生产物资供应由原先的两小时缩短为二十分钟,员工们就近可居,饭能按时。

    大面积的山地作业现场管理主要通过对讲机等通讯工具来进行指挥管理,偏远山区基本没有信号,对讲机的发射和接收能力在山区大打折扣,生产通讯断续不畅,生产指令、班组协调、人员交流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经常造成生产工序不相衔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协调管理工作。为解决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该公司购置功率强大的无线中继通讯系统,由专人负责在高山上移动架设无线中继站,使得通讯信号覆盖整条测线。按类别建立起采集、放炮、钻井通讯网络,为生产管理安装了科技化的“顺风耳”,保障了生产信息的畅通传递。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