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监督中心获悉:2010年该油田测井施工1525井次,而测井遇阻率控制在了4.85%,相比2009年下降4.02个百分点,遇阻率基本为09年的一半;而仅此一项,就节约时效近2000小时。面对平均井深6200m的超深井施工,测井遇阻控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背后究竟有什么“高招”?
转变理念 调整思路
近两年来,在西北油田工区施工的测井承包商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测井时的井眼质量比前几年要好多了。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源于一个理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测井施工的特殊性,监督工作都是从测井队接井后才开始进行管理,但测井施工的顺利与否和井眼质量的好坏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测井时才到现场,井眼准备工作实际已经完成,所以测井时只能“被动”接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既然定向思维考虑问题行不通,那就换一种方式来考虑。“提前介入”监督思路应运而生——即将测井监督控制点前移,在进行测井前井眼准备时测井监督就开始介入,对钻井液循环、通井措施等进行要求。并通过监督旁站等方式,保证制定的方案、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2010年,共提前介入召开多方交底会400多次,强化了井筒准备工作,从而保证测井过程有一个“舒适”的施工环境。
开工验收 “严”字当头
开工验收作为施工前对井筒准备、测井仪器性能等可能影响施工过程的诸多条件的检查,是保证施工顺利的第一道“门户”。为了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工程监督中心更是以企业标准的形式发布了国内测井专业首部开工验收标准,使开工验收有据可循。
同时,为了保证开工验收质量,经过摸索,还推行了“测井监督+施工小队”双重开工验收模式,即要求监督和承包商人员在测井施工前严格按照标准对井眼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满足测井施工条件的,坚决要求重新处理后再进行测井施工。
2010年,共有29井次在开工验收时因不满足《测井作业开工验收标准》相关要求而要求重新处理,从而保证了各环节满足施工要求。
抓住重点 细化要求
近年来,为了满足西北油田勘探开发步伐,陆续新引进了一批钻井队伍,但在现场监督过程中发现,这部分钻井队对工区测井前的井眼准备要求还不太清楚或者在执行过程不严格,针对此种情况,工程监督中心及时推行了“施工提示单”制度,对钻井队在测井前的关键技术环节提前通过施工提示单进行技术提示,保证了钻井队在井眼准备时有较强的目的性。
同时,针对钻井队对相关标准和要求的条款理解有偏差,导致井眼准备不充分,造成大尺寸井眼和套管声幅测井遇阻时有发生的情况,该中心还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细化测井前井眼准备的通知》,对井眼准备的相关要求进行细化,主要增加通井过程必须短起下、并对钻井液循环时间结合排量分类进行了明确要求,有效减少了套管声幅和大尺寸井眼的遇阻情况。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测井前井眼准备质量,从而有效减少了测井遇阻情况的发生。(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