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昆明润滑油销售分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润滑油分公司”)与云南圣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率先在云南省建设润滑油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处理利用采取“销一收一”模式回收的废润滑油。此举标志着云南省在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润滑油将实行
全生命周期追溯 利用处置率严重不足,规范处理利用采取“销一收一”模式回收的废润滑油 废矿物油一直是危废中的重要类别。同时,由于废矿物油回收处置的环保要求较高,回收成本较大,违法处置问题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监管的难点。 云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赵杨介绍说,云南省废矿物油产生源主要为工矿企业工业源和机动车维修企业等社会源,根据历年全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数据以及全省机动车保有量推算,全省每年废矿物油产生量约为10万吨。 截至目前,云南省内已颁发废矿物油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35份,核准经营规模13.5万吨/年;颁发废矿物油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6份,核准经营规模12.6万吨/年,除1家单位为新颁发许可证外,其他5家单位2018年经营量为1.3万吨。 废矿物油产生源点多面广,目前全省尚未建成完善的收集体系,受市场利益驱使,更多废矿物油进入非法回收渠道,流入无经营资质的企业进行土法利用、处置。现有废矿物油综合经营单位利用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废矿物油利用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对环境污染大,还造成资源浪费。 “因还未形成有效的废矿物油监管体系,监管不到位、对合法废矿物油经营单位未落实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等原因,造成废矿物油规范化有效收集利用处置率严重不足,如2018年经营负荷率仅为12.98%。” 赵杨说。 当前,针对废矿物油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收集、利用、处置体系及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在国内尚未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云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把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成品润滑油销售和圣邦公司废矿物油处置的合作模式作为全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项目。 据了解,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是中国石油专业润滑油公司,集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是国内最大的润滑油脂产品供应商。圣邦公司是一家集废矿物油收集、贮存、利用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取得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处置规模37570吨/年,处置危险废物类别为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昆明润滑油分公司建立润滑油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采取委托回收模式,通过公司自有销售渠道和圣邦公司在消费末端建立的网络回收润滑油,支持采用“以旧换新”等方式提高回收率。消费企业使用润滑油后交给圣邦公司处置。率先在云南省建设润滑油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处理利用采取“销一收一”模式回收的废润滑油。 一对一定点服务
生产、回收实现闭环合作 对消费企业的产品使用和危险废物的处置实现双向监管,有效保障处置企业的原料供应 据了解,云南省成品润滑油生产销售和废矿物油回收首次实现闭环合作,这在全省石油行业、全省环保行业、央企和民企在危险废物行业“销一收一”模式上均属首例。 “按照协议内容抓实试点各项工作,对协议双方既是一次携手合作实现共赢的契机,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 赵杨说。 圣邦公司副总经理郝争争告诉记者,公司的废矿物油处置项目采用减压蒸馏和溶剂萃取工艺,属省内先进技术。这一工艺彻底解决了传统废机油再生出的基础油、燃料油油品发黑、粘度大、密度高、易氧化、臭味大等弊端,极大地改变了废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能耗、高成本的状态,替代了传统行业的白土+酸洗工艺。 “产品基础油在色度、抗氧化、凝点、破乳、粘度指数等指标上更加稳定。采用这一工艺能将回收的废矿物油生产成新的能源产品,在降低废矿物油再生行业生产成本、保障原料供应、通过实现润滑油产业链的闭环,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均有较强优势。”郝争争说。 郝争争认为,昆明润滑油分公司和圣邦公司的合作,可有效保障圣邦公司的原料供应,预计增加圣邦公司2500多万元/年的产值。这一合作模式,对消费企业的产品使用和危险废物的处置实现双向监管,保障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昆明润滑油分公司总经理杨洪祯介绍说,公司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央企单位,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回收处置,实现流通环节的“售后服务”,实现“售-收-服务”的闭环,避免了流通环节废润滑油流入非法渠道的可能性。 杨洪祯说,根据协议,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步骤主要有4步。首先,昆明润滑油分公司和圣邦公司建立企业信息库的互通,对企业客户实现一对一的定点服务,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其次,在中石油的产品包装上显示圣邦公司的废油回收信息,让企业清楚废油的合法去向。再次,在经销商内部广泛宣传环境责任,鼓励联络用油企业将废油交由圣邦公司来处理。最后,对实现了“售-收-服务”的企业和用油单位给予产品优惠政策。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