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原油期货观察】美元继续反弹,原油期货史上最大单周跌幅

   2011-05-09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24

核心提示:【每日原油期货观察】美元继续反弹,原油期货史上最大单周跌幅1.盘中振荡20美元,原油期货史上最大单周跌幅
【每日原油期货观察】美元继续反弹,原油期货史上最大单周跌幅       1.盘中振荡20美元,原油期货史上最大单周跌幅
    2.投机商在原油期货削减净多头
    3.传闻希腊考虑退出欧元区,欧元兑美元急跌
    4.高盛认为油价下跌时短期的,2012年会超越近期的高点
    5.油价急跌受欧佩克欢迎
    6.美国就业人数增加缩窄油价跌幅       周五美元汇率继续反弹,受希腊考虑退出欧元区传言的影响,欧元急跌,导致欧美原油期货在欧洲交易时段早盘继续暴跌5美元,WTI盘中跌破95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盘中接近105美元。然而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上升的数据缓解了市场对需求不足的担忧,国际油价缩窄跌幅。5月份以来受到拉登灭失的影响,原油期货地缘政治溢价减弱,美元汇率反弹,欧美原油期货持续一周下跌,创下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从事原油期货交易以来最大的单周跌幅。周五(5月6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油2011年6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7.1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2美元,交易区间94.63-102.38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2011年6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09.13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67美元,交易区间105.15-114.24美元。
    一周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首月期货净跌16.75美元,跌幅14.7%;为纽约商品交易所1983年创办原油期货交易以来最大的单周跌幅,盘中净差价高达20美元;每桶结算均价106.158美元,比前一周低6.65美元,结算价最高每桶113.52美元,最低每桶97.18美元;交易区间每桶94.63-114.83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首月期货每桶净跌16.76美元,跌幅13.31%;为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建立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以来最大的单周跌幅;盘中净差价超过21美元;每桶结算均价117.738美元,比前一周低7.03美元,结算价最高每桶125.12美元,最低每桶109.13美元;交易区间每桶105.15-126.54美元。
    投机商在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中持有的净多头减少5.3%。美国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最新统计,截止5月3日当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持仓量1624328手,增加70624手。大型投机商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持有净多头244326手,比前一周减少13742手。其中多头减少5597手;空头增加8145手。
    管理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净多头减少1.3%,在洲际交易所伦敦市场原油期货中持有的净多头也下降。根据新的分类,截止5月3日当周,管理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持有净多头从前一周的263236手减少到258668手,其中多头减少969手;空头增加3599手。伦敦洲际交易所原油期货中管理基金中持有的净多头从前一周的43524手减少到43385手,其中多头减少1101手;空头减少962手。
    美国4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强于预期,投资者据此认为美国经济状况好于原先预期。因而原油期货脱离盘中低点。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4.4万人,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美国民间部门就业增加26.8万人,为2006年2月以来最大增幅。
    但是大明认为,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但是失业率仍然在上升。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推算,4月份美国失业率为9.0%,比3月份修正过的8.8%增加了0.2%,而且高于此前分析师预期。
    美元汇率强劲反弹是商品期货骤跌的主要原因。周四德国《明镜》周刊报导称,希腊正考虑退出欧元区,尽管德国和希腊官员予以否认,但也未能阻止欧元跌势。周五欧元兑美元下跌逾1%,两天以来,欧元从1.49美元上方(2009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急跌至1.44美元下方,尽管仍然较高,但是跌势历史罕见。
    油价暴跌,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有利于石油出口国。唯一不利的是期货投机者。周五有一位欧佩克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每桶120美元的油价也太高了,这样对消费者不利,因为会影响全球经济。理想的油价范围在每桶90-100美元。他认为油价上涨从长期看会加速替代性能源的利用。
    高盛银行分析师指出,周四油价暴跌将是短期的,至今为止利比亚原油供应仍然中断。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油价从最近的高点拉回,预计明年油价还将回涨并超过最近的高点。
    彭博资讯调查的30名分析师有50%的人认为截止5月13日一周原油期货下跌,33%的人预测油价上涨,5人认为油价会稳定。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