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07-3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

180

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着眼于实现“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大局,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全国发展的大环境,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物流业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结合“十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是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城市物流功能显著增强、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物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1年至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从628.6亿元增加到1175.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1年至2005年,货物运输量从5.4亿吨增加到6.9亿吨,年均递增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2亿吨增加到4.4亿吨,年均递增18.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634万标准箱增加到180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30%;航空货邮吞吐量从80.4万吨增加到221.6万吨,年均递增28.8%。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也跻身全球前十强。与此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下降。据统计,2005年全市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5%,比2001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产和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二)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十五”以来,上海加强了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设施、信息、政策三大平台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一期正式开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二跑道投入运营,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浦东铁路建设和内河航道改造进展顺利,为促进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大通关”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标签及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物流政策和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和物流师资格认定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三)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规划的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深水港物流园区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为依托,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洋山保税港区已经封关运行;外高桥物流园区以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为标志,率先开展了“区港联动”试点;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发挥市内外陆路集散功能为重点,已成为连锁商业和医药物流配送的集聚区域;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以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为契机,正在逐步形成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互补型的保税物流框架,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口岸功能,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上海物流业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20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已进入上海;中海、中远、中储等中央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上海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上海本地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的物流企业。通过各类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运作,支撑相关产业和连锁商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十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上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现代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传统运输、仓储等物流企业经营还比较粗放,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的现代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未能全部释放。二是物流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物流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公共服务和多式联运功能发挥不足,铁路和内河运输利用效率需要提高,物流园区和工业区内的相关物流功能有待优化。三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部门和区域分割等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物流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和增值能力有待提高,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需完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仍显不足。

  二、“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按照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机遇,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着力强化物流业集约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推动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吸引国内外物流资源,推进高层次要素集聚,重点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总部型物流企业;着力促进物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信息化网络应用服务水平,切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联动,进一步加强金融、航运等相关服务支撑,充分发挥上海城市口岸综合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物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时,引导工商企业释放物流需求,扩大物流服务外包,推动全社会物流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的发展格局。
  ——坚持设施建设与发展环境营造相结合。在加快综合交通设施、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的同时,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推进物流标准化、完善物流政策法规、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等软环境建设,实现完备的硬件设施与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机结合。
  ——坚持对外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骨干物流企业在本市集聚,重点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本市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
  ——坚持规划引导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突出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创新物流运作模式,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规划引导与企业主体共同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目标

  “十一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国际集装箱中转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5年155%的基础上下降1~2个百分点。
  具体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形成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和保税物流功能充分发挥的集疏运网络。
  ——进一步强化物流技术支撑。积极促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物流装备技术应用,加快形成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的研发应用高地。
  ——进一步加快物流主体培育。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物流市场格局。
  ——进一步优化物流市场环境。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区域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四、“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领域

  一方面,继续深化完善设施平台、信息平台、政策平台的建设,提升物流功能。设施平台重在强化联运网络,努力提高重大功能性设施的利用效率;信息平台重在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政策平台重在增强针对性,为上海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按照“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重点推进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升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一)依托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
  从提高上海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提升上海现代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加快推进洋山保税港区建设,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以港口、机场为依托,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能力;以优化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为抓手,形成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口岸物流服务腹地;以提升口岸物流服务能级为重点,吸引跨国物流企业地区总部集聚,扩大口岸贸易规模。到2010年,基本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在内的口岸物流框架体系。

  (二)面向上海和长三角制造业升级对现代物流的强大需求,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
  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以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来降低制造业的成本,以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来提升制造业的能级,以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来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制造业物流分拨体系。

  (三)适应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要求,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
  适应上海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快速、便捷的城市货运发展。选择在城市交通枢纽、对外交通节点建立公共配送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等处建立配送网点,并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电子商务为纽带,区域配送和集中配送相结合的城市配送物流网络体系。

  五、“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结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加快形成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

  (一)重点物流园区
  进一步加快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提升物流园区功能,促进保税物流发展。
  ——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临港产业园区,以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国际中转水平,建设具有保税港区功能优势的港口综合型物流园区。
  ——外高桥物流园区。依托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集拼分拆、国际中转为主要内容,扩大“区港联动”试点规模和效应,建设保税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相结合的区港联动型物流园区。
  ——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园区,以国际快递、国际中转、国际采购与分拨、物流增值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设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航空口岸型物流园区。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依托桃浦、江桥的陆路货运枢纽,以市内外物流集散功能为主要内容,结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集货运配载、仓储配送、公铁联运、信息服务、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

  (二)专业物流基地
  结合上海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布局,大力发展为制造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物流,重点推进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的建设。
  ——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配合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突出为汽车制造与汽车零配件生产、汽车贸易与营销提供集仓储、配送、运输、包装、加工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物流服务,打造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的物流基地。
  ——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按照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和生产的特殊需求,突出为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配送、分拨和储运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服务,打造专业化的化工产品及危险品物流基地。
  ——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结合临港新城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重型装备产业、船用关键配套装备、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物流装备及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群提供专业化的装备物流及延伸服务,打造现代化重装备产业特色的物流基地。
  ——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围绕上海精品钢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钢铁产品深加工、冶金副产品综合利用、冶金设备制造和安装修理业等提供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物流服务,打造为钢材及冶金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
  在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建设的同时,结合各区县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强化物流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降耗、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衔接,合理布局区域性物流基地和配送节点,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本市现代物流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相适应。



  六、“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要着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搭好平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市场建设;培育主体,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建好网络,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本市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二)提升重点物流园区功能
  以推进保税物流发展为依托,提升重点物流园区的相关功能,带动非保税物流的全面发展,形成对各种物流资源强大的吸引力。一是加快深水港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拓展保税港区功能优势;进一步发挥外高桥物流园区功能,扩大“区港联动”政策效应;建设浦东空港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便捷高效的空港保税物流;推进西北综合物流园区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市内外陆路物流集散功能。二是加快专业化物流基地建设,适应上海和长三角制造业升级而产生的统一采购、相关配套和集中配送等物流需求,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物流服务。

  (三)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推动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四)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五)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六)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建设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提升上海城市口岸功能,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一是在加快重点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发展的同时,结合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拓展松江等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最终产品组装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销售配送等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二是推进本市产业基地和市级工业园区内的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的建设,逐步形成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保税物流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

  (七)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八)营造物流市场环境
  按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章,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促进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制定并实施城市道路货运营运管理和仓储设施等规范,促进运输、仓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节约使用土地和有效利用资源。二是注重涉及民生的物流发展,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逐步实现全市零星化学品专业集中配送,加大医药物流集中配送力度,降低药品流通费用,同时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确保居民食品消费的卫生安全。三是充分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作用,强化其交易、资信评估和信息服务功能,提升上海在全国物流网络节点的地位。四是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强化人才培养、诚信建设、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配套,加强物流行业信息交流工作,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七、“十一五”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

  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保税港区建设,做好做强保税物流,推动金融、航运等相关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着力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物流服务,不断提高口岸竞争力;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总部型物流企业,加大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要在规划引导、协调服务、营造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机制
  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推进本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方式
  按照国家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扩大货运代理企业参与面。规范物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管和检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物流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
  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运输、仓储等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国家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在本市范围内设立跨区域机构的物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支持物流先进技术方面的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

  (五)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创新
  积极支持物流业务流程创新,对物流领域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业务外包,采购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对改造提升传统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的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给予融资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对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仓储建设项目,可以减免民防工程建设费。

  (六)搭建物流标准化研究平台
  从提高资源集约化、增强工作有效性考虑,依托本市标准化综合研究机构的工作平台,进一步构建开放式的研发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国际国内的物流标准化专家库,聚集和培养现代物流业标准化人才,积极争取和承接中央有关部门下达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任务,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七)扩大开放物流市场
  积极吸引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入驻,参与本市物流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经营,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外包。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市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投资建设境外物流设施,建立国际物流渠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八)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水平
  加快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查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际物流企业与上海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建设口岸通关与物流信息“一站式”公共服务窗口,通过实行进出口数据跨部门交换、联网核查和企业网上办理进出口手续等方式,不断完善口岸通关便利化措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九)优化城市配送交通管理
  规范货运市场管理,实施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的技术标准,通过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物流,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加强对交通流量的科学组织,适时适度调整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政策,以适应快件运输、商业配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支持节能型、集约化的公共物流配送企业优先发展,对列入城市配送物流重点企业的物流配送车辆予以优先通行。

  (十)发挥物流行业中介组织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组建上海市物流协会,体现服务企业的宗旨,强化信息沟通和中介协调功能,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第11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