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油价连续上涨 本周四成品油调价或将搁浅

   2017-11-29 新京报即时新闻

80

核心提示:2017年11月30日24时(也就是本周五零点),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11月28日,记者从多家预测机构了解到,
    2017年11月30日24时(也就是本周五零点),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11月28日,记者从多家预测机构了解到,根据统计数据预测,当前已至本轮调价周期的第8个工作日,截至11月27日原油综合变化率-0.17%,预计对应下调幅度为5元/吨,搁浅基本已成定局。
    油价半年内从“6时代”进入“7时代”
    近期国际油价偏强震荡,截至目前国际油价已连涨四天,因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录得下降,缓解了市场对美国原油供应过剩的紧张情绪,油价收盘大幅上涨。随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积极寻求其他OPEC国家加入减产队列,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说法称,OPEC与俄罗斯已拟好新的减产协议大纲,计划将减产协议时限延长至2018年年末,并将于11月30日产油国大会上宣布正式消息。
    国内成品油调价已呈现“十涨六跌六搁浅”。迄今为止,2017年汽油共计上调了365元/吨,柴油上调了350元/吨。而在下半年9次价格调节中,3次搁浅6次涨价,从7月21日至今,汽油共上涨970元/吨,柴油涨价930元/吨。油价也在半年内从“6时代”跃入“7时代” 。
    今年30岁的北京市民李瑞明显感受到了油价的迅猛涨势,他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我加满一箱油大概是230元左右,最近发现加满差不多280元,才发现95#汽油已经七块多了,和今年6月相比,加满一箱油多花几十块,一个月四箱油就多花200元左右。”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消息,北京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自11月16日24时起,92号汽油由每升6.57元调整为6.78元;95号汽油由每升6.99元调整为7.22元;0号柴油由每升6.21元调整为6.43元,提高0.22元。值得注意的是,以92#汽油为例,此次调价后6.78元/升已经是今年内最高价格,和今年最低位6月24时6.00元/升的价格相比,每升多花0.78元,加满一个50L的油箱多花39元。
    隆众石化预测,以当前国际油价水平测算,调价窗口开启当天,对应调整幅度势必难以达到50元/吨。本次调价搁浅,则零售方面来看,加油站价格本轮不会有变动,目前北京地区92#和95#汽油价格分别在6.78元/元和7.22元/升。
    “油企”利润激增 部分地区柴油资源紧张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7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10月,有色、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力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大。
    10月30日晚,中石油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的前三季度里,中石油实现营业收入1.46万亿,同比增长26.7%。由于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等价格上升等原因,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7.1%。第三季度中石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88亿元,增长292%。
    在中石油财报中对2017年盈利情况预测显示, 2017年前三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宽幅震荡,期内本集团平均价格同比大幅上升,盈利持续向好;2017年第四季度,预计全球石油市场基本平衡,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区间震荡态势。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将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17国内柴油价格先跌后涨,十一月份价格已经反超汽油,近两个月柴油大涨。”隆众分析师刘炳娟分析,十一月初,正逢升级国五普柴和置换负标号柴油,因此次柴油升级仓促,日期提前,资源调配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柴油资源紧张,北方负号柴油缺乏,南方国五柴油缺乏。
    “后市而言,国际油价仍处于高位震荡区间,本轮零售价搁浅概率较大,消息面对市场提振相对有限。“金联创分析师分析,从供需基本面来看,目前随着天气转冷汽油需求持续转淡,而柴油需求尽管向好,但北方取暖区间部分企业开工率受限,整体需求量表现较为平淡。但需求面而言,柴油方面仍处于偏紧状态,其中北方产负号柴油需求量攀升,导致局部地区0#柴油资源供应受限,全国范围内柴油紧张仍持续;汽油方面供应量则保持充足。
    “整体来看,国内成品油市场柴强汽弱的格局仍将延续,今年冬天或现柴油荒。”隆众分析师刘炳娟分析,目前全国柴油资源严重不对称,部分油品缺乏的城市面临采购难的问题,这也是导致部分地区柴油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
    下一轮调价窗口将于2017年12月14日24时开启,也将是12月的第一次调价、本年度仅剩的两次调价之一。李彦介绍,“目前来看国际油价高位盘整,尚缺乏大幅冲高的动力。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小跌或搁浅的可能性较大。”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