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供应充足库存上升,WTI跌破60美元

   2006-03-13 国际能源网国际能源网

171

核心提示: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和成品油供应充裕的压力使得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难以上涨,在场内交易后成品油期货带动

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和成品油供应充裕的压力使得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难以上涨,在场内交易后成品油期货带动原油期货下跌。纽约轻质原油跌破每桶60美元,远低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周四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4月期货每桶59.9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跌0.51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4月期货60.83美元,跌0.23美元;纽约取暖油4月期货每加仑170.54美分,跌2.55美分;汽油4月期货收盘每加仑168.81美分,下跌3.20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3月柴油期货每吨收盘531.75美元收盘,比前一交易日跌5.00美元。


  周五亚洲原油现货尾随西方原油期货上涨。6月迪拜原油现货每桶58.72-58.77美元,比周四收市上涨0.45美元;6月布伦特/迪拜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为3.95-4.05美元;5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4.81/-4.85美元。


  周五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69.5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2.65美元。柴油市场评估价每桶70.4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收市价上涨1.25美元。


   周五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结算价上涨,成交量减少。5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380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16元,成交量4120手,持仓量6884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1934手。6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3410元,成交量116970手,持仓量44194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1528手,下午收盘价每吨3385元,结算价每吨3395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12元,交易区间每吨3380-3418元。


  周五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汽油期货上涨,煤油期货下跌。3月原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4289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430元;4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6029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80日元;4月煤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329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260日元.。


  周四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每桶5573美元,比周三下跌0.31美元。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4月期货跌到了20天以来最低点,而伦敦布伦特原油4月期货坚挺在每桶60美元以上。由于美国炼油厂大规模检修,原油和成品油充裕,基准原油期货上涨幅度受到了抑制。而尼日利亚骚乱升级,以布伦特原油定价的尼日利亚原油供应减少并进一步受到威胁,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大幅度上涨。


  此外,北海布伦特油田老化,供应量不足也支撑了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市场。4月份计划装船的北海布伦特混合原油从3月份的780万桶下降到760万桶,分为11船。


  远期升水依然强劲,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期货盘中突破每桶62美元,而收盘也在每桶61美元以上,反映了市场对夏季驱车旅行季节供应的担忧,也意味着投机商要维持滚动成本就要在波动中不断推高油价。


  纽约商品交易所受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压力。伦敦洲际交易所(ICE)星期四说,该所交易的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期货星期二和星期三都超过了7万手,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成为了硫月商品交易所的对手。本周该期货的未平仓合同也首次超过了10万手。尽管WTI交易量仍然低于纽约商品交易所每天20-25万手的交易量,但是自2月3日开始交易以来稳定增长。


  洲际交易所称星期二和星期三原油期货交易量连续创纪录,分别达到7.05和7.1174手,而此前纪录为2月15日的6.1601手。该所未平仓合同约为纽约商品交易所的10%,纽约商品交易所星期三未平仓合同超过了9.6万手。


  尼日利亚骚乱造成的减产难以恢复。地方武装组织给埃克森美孚公司发出最后通牒,给21天的时间赔偿因为1998年发生的溢出原油事件造成的污染。


  沙特阿拉伯对欧洲供应的4月份原油配置量与3月份一样,今年以来欧洲公司收到了70%的合同量。本周初沙特阿拉伯降低了4月份对西北欧客户供应的基准原油官方销售价。4月份阿拉伯超轻质原油每桶比布伦特加权平均报价每桶低2.7美元,比3月份降低了50美分;而阿拉伯轻质原油每桶比布伦特加权平均报价每桶低5.85美元,比3月份降低了45美分;阿拉伯中质原油每桶比布伦特加权平均报价每桶低8.05美元,比3月份降低了0.40美分;阿拉伯重质原油每桶比布伦特加权平均报价每桶低10.55美元,比3月份降低了0.25美分。


  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仍然不足。意大利埃尼公司星期五称,由于气候严寒,预计未来24小时内(截止格林威治时间星期六凌晨5点)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比需求量低6.8%,比正常供应的7400万立方米减少500万立方米。该公司说将用库存来抵消天然气供应下降的影响,但是也会让意大利天然气供应量比预期水平低1.7%。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